人文

首页  >  院系风采  >  人文  >  正文

【文学】第十三届湖北省青年高校学术论坛后续报道

刘纯友:文变系乎媒介——网络时代如何理解文学?

发布时间:2018-12-05 22:55   点击数:

2018年11月8日晚,由研工部主办,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湖北省第十三届高校青年学术沙龙在武汉大学文学院振华楼二楼一会议室顺利举行,本届沙龙主题为“网络时代的写手、文本、读者与文学发展趋势”。

会上,武汉大学文学院刘纯友同学进行了以《文变系乎媒介:网络时代如何理解文学?》为题的主题发言。他以媒介转变为标志,将文学发展划分为口传时代、文字时代、网络时代;而后他根据自身阅读经验,将网络时代的文学生存状态概括为加剧雅俗分野、鸿篇巨制、读写互动、类型生产、多维互动五大特征,并尝试提出理解网络时代文学发展的路径:采用文化视角,转换审美范式,考察生产模式,明确读者地位。以下将推出刘纯友同学的发言全文,以飨读者。

发言人简介:

刘纯友,武汉大学2017级文艺学硕士,师从李建中教授研习古代文化与文论,另对文化研究有一定兴趣。本科期间曾获山东省第二届青少年国学达人大赛亚军,主编《海燕文学》,参编《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一书。

发言提要:

1.文学与媒介关系简史,分享网络时代之前的媒介如何影响文学。

2.网络时代文学之变化,阐述个人十年网文阅读中所感受的与传统文学之差异。

3.网络时代如何理解文学,谈一谈网络时代如何理解文学的问题。

在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根据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的总结,文学活动被认为由四要素构成,即作品、作者、世界以及读者,由此得出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即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和体验说。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媒介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得到凸显,有学者提出了文学五要素理论,即在原有的四要素的基础上再加上媒介。笔者同意这个判断,因为如果对媒介与文学的关系史作一番简单的考察,就会发现,“文变系乎媒介”所言不虚。

一.网络时代之前的媒介与文学关系简史

一般认为,人类社会媒介经过了口传时代、文字时代、信息时代这样三个主要时期。

在口传时代,文学的主要历史形态是诗,那时还没有系统的文字,因而也就难以将符号记录到载体之上实现记忆,只能借助口口相传,也即人际传播。为了方便记忆,这些诗大都押韵,朗朗上口。以《诗经》为例,其句式大致整齐,以四言句为主,在形式上重章叠句,多用双声叠韵,章句多有重复,押韵也十分讲究,这都是在借助语音进行某种标记。联想到我们今天的民谣、顺口溜,就能大致体会到口传文学时代的媒介对于文学的规定与要求了。

文字时代可以分为甲骨时期、简帛时期、手抄本时期、印刷时期、报刊时期。在甲骨时期,甲骨的体形有限,能够书写的文字也十分有限,因此文句必须十分简洁,不能长篇大论,必须言简意赅。根据现存的出土文物来看,甲骨卜辞确实大多如此。在简帛时期,所谓简即竹简,帛即丝帛,前者重而后者贵,重则搬运不便,贵则使用有限。《庄子》云惠施博学,学富五车,史书记载东方朔、董仲舒等人都有十几车的书,足见竹简搬运之困难。搬运困难,则传播也困难。

东汉时期,蔡伦改良了造纸术,使纸张变得相对易得,于是文学进入纸本时代。纸本时代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手抄本时期、印刷时期、报刊时期。在手抄本时期,因为没有印刷术,于是只能以手抄书,这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要有原本,其二则是要有抄书的时间,这两个条件决定了手抄本时期的文学多是贵族文学,且与门阀制度有一定的合作关系。

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发明,及至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在很大程度上终结了手抄本时期,开启了印刷时期。在印刷术广泛使用之后,文学也有较为显著的变化,其一是通俗文学大量出现,其二则是文学的篇幅逐渐变长,出现大量长篇小说,四大名著就都是印刷时代的产物,这很难说是偶然。晚清至民国,出现了报刊杂志,文学进入报刊时期。就现代文学而言,文学家的大量作品都是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甚至有些作品就是应报刊之邀而创作的。

大体说来,这就是网络时代之前我国的媒介与文学发展的关系之简史。当然,这种梳理可能挂一漏万,但通过这种梳理,我们可以大致得出文学生产的几个趋势,笔者将之总结为大众化、商业化与丰富化。

所谓大众化,指文学传播的受众越来越多,不再局限于贵族圈子或文化圈子。所谓商业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大众化的后果,因为商业化的前提是可商业化,也即有利可图,只有可能的读者越多,商业才越会投入其中,希求分一杯羹,获得利益。所谓丰富化,其实是商业化的后果,正因为读者越来越多,口味又千差万别,商业要求照顾到所有可能的读者,于是就必然要出现不同类型的文学生产。就体裁而言,小说、诗歌、散文齐头并进,就类型而言,严肃认真的纯文学要进行包装,诙谐有趣的俗文学也要进入市场,于是文学的生产日趋丰富。

二.网络时代的文学变化

我们大致将网络时代之前的文学生产模式称为传统时代的文学,接下来主要思考传统时代的文学与网络时代的文学的区别。可以看到,文学发展的三大趋势在网络时代达到极致,除此之外,网络时代文学的最大特色在于纸质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并存。纸质文学虽有变化,但大抵还在传统的文学生产模式内;而网络文学则纯然是新事物。因此,网络时代文学变化的焦点在于网络文学。

对于网络文学,笔者虽未进行过专门研究,但却有着将近十年的阅读经验。就本人的阅读经验而言,网络文学使得文学生产出现了如下变化。

其一是加剧了雅俗分野,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是雅文学(纯文学)占据优势的话,那么此后则主要是网络文学的天地,而网络文学又被视为俗文学,于是雅俗分野被再次加剧。

其二是鸿篇巨制,网络时代的文学书写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尤其是在篇幅上,理论上可以无限书写下去而不需要考虑任何书写载体所需要的成本,因而网络文学大多是鸿篇巨制,尤其是男频中的玄幻、修真、历史类小说。

其三是读写互动,虽然传统文学模式中读者与作者也能进行一定的互动,但不像网络文学这样具有即时性和影响力。在网络文学的生产模式中,读者的评论甚至能影响小说的剧情走向和人物结局,人物可以由死到生、由坏到好。而且,读写互动异常频繁,月票制度体系下,写手的成绩以月为单位进行计算,每月都要根据月票情况调整写作状态。此外,大量书友群以及盟主的存在,对写手的文学创作至关重要,很多时候,盟主的影响力就是读者力量的集中体现。

其四是类型生产,网络文学不仅有男频、女频的大类区分,男频之中又可以分为玄幻、奇幻、武侠、仙侠、都市、现实、军事、历史、游戏、科幻、灵异等,每一小类下面又可以进行区分,如玄幻可分为东方玄幻、西方魔幻、异世大陆、王朝争霸、高武世界等类型,而且,每一本书都可以根据“爽点”设置标签,如扮猪吃虎、屌丝逆袭、凡人流、复仇、天才崛起、种田流等。

最后是多维互动,一旦某本小说在网络上取得了成功,就升级为大IP,然后就是实体化、漫画化、动画化、电影化、电视化,进行文字、图像、影音的多维联动,在各个领域实现价值增值。大体上说,这就是笔者十年阅读中所感受到的网络时代文学之变化。

三.网络时代理解文学的方式

面对这些变化,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该如何理解文学呢?这是个非常艰难的问题,但同时也是必须回应的问题,因为我们如果不对自己当身所处进行理解,那么未免有些怯懦。不揣冒昧,只能从自身体验出发,对此问题进行尝试性的回答。我将网络时代理解文学(主要指网络文学)的方式归结为以下四点。

其一是采用文化视角,就是将文学纳入到文化的视角中进行考察,这不是指文化考古或文化批评,而是指将当代文学尤其是网络文学当做时代情绪的晴雨表,事实上,宫斗小说的兴起与社会上的“小三”情结是有关的,此外,YY小说与社会上所流行的“不用多久,我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青春校园小说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与权谋小说都不无相关之处,大量的医道、游戏小说的流行,更是文化症候的典型体现。

其二是转换审美范式,就是说以往“静观”的鉴赏式审美范式在网络文学时代很难再适用,有学者认为,手工制作的时代,我们的审美方式是“静观”,机械复制时代,我们的审美范式是“惊颤”,而到了数字网络时代,我们的审美范式是“融入”。确实,网络文学极有代入感,这是传统文学所不能媲美的。

其三是考察生产模式,则是从商业生产的角度来理解文学,传统的文学阐释模式倾向于将文学生产视作精神生产,对文学生产的物质性有一定忽略,但在网络时代,恰恰是作为物质或者说作为商品的文学生产模式更加凸显,我们必须要从商业生产的维度来考察文学生产。

其四是明确读者地位,在传统的文学模式中,读者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在网络时代中,读者占据着更主导的地位。

需要说明的是,文化视角、审美范式、生产模式、读者地位只是理解网络文学的四把钥匙,并不意味着价值判断。在我看来,网络文学流弊确乎不浅,作为时代情绪的晴雨表,它往往只是反映甚至推波助澜,没有传播正能量的自觉与判断力;而审美范式的转换容易使它耽溺于沉浸体验的构造,而忽略对语言的雕琢、对结构的推敲;生产模式的运用使它类型化、模式化,难以有所创新;重视读者则容易导致哗众取宠,只重视点击率,数据至上,流量为王。

最重要的是,这些技术化的创作模式容易使网络文学丧失对人性的关怀、对历史的温情与对真理的追寻。但同时,就本人体验来说,部分网文作者其实对此已有所觉察。例如《雪中悍刀行》、《将夜》、《择天记》、《牧神记》都不再是简单的个人主义,而是有着一定的道德意识与家国情怀。其中《牧神记》更是被网友评价为“以玄幻为表,以改革为骨,极写改革之精神,张扬时代之风神”。

以上就是笔者发言的全部内容,核心的命题是“文变系乎媒介”。笔者认为,媒介确乎是文学的第五要素,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不仅“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更是“文变系乎媒介”。正因此,对网络时代的文学理解也就应该从媒介变化的角度入手,考察媒介与文学发展之关系,分析网络时代之文学变化,从而得出网络时代理解文学之可能的方法路径。

刘纯友同学从文学的第五要素——媒介为切入口,回顾文学发展历史,并借此考察网络时代文学的变化特征及发展可能性。发言思路清晰,逻辑顺畅,对网络时代的写手、文本、读者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一番探究与考察,所提出的论点富有借鉴意义。刘纯友同学的此番发言也为他赢得了最佳主题发言人奖,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