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首页  >  院系风采  >  人文  >  正文

【文学】赴一场文学的春天

第251期博士沙龙在我院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19-01-05 23:00   点击数:

1227日下午三点,第251期博士沙龙在振华楼文学院218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由武汉大学研究生工作部主办、武汉大学研究生会博士生分会承办、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会协办,沙龙的主题是“如果在冬日——赴一场文学的春天”。

本次沙龙邀请到的三位嘉宾分别是:

陈泽森,武汉大学文学院2017级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春英诗社社员,《中华好诗词》大学季第一季选手。

韦异才,武汉大学文学院2015级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中华好诗词》第五季第五名。

唐阅辉,武汉大学文学院2018届毕业生、现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跨文化研究专业研究生,《一本好书》节目编剧,曾获2017年十大珞珈风云学子提名奖。


首先,陈泽森以“清词丽句必为邻——我与诗词的一点故事”为题进行分享。他首先回忆了自己学诗的缘起,是《还珠格格》中紫薇取菜名的情节让他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而后,他分享了两本对他影响至深的书: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林文月的《读中文系的人》。诗词对于陈泽森来说,既是“寻找一种别样的可能性”的通道,也是“抒写日常”的途径。他在沙龙上分享了自己写过的诗作——如《赋得珞珈山花卉》等等,诗词早已成了他记录生活的方式。而他闲暇之时尝试的集句、回文诗等,则让他又发现了诗词“好玩”的另一面。

“文学是个梦,我们要勇敢地当一个追梦人。”他认为热爱文学的人不必汲汲追求“学以致用”,而更应该懂得“学以致知”。

紧接其后,韦异才以“一个学弱的自白”为题,用轻松调侃的语气与在座各位同学探讨了自己的学术经历。她认为自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者’,只是一个热爱学术的小人物”,但她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得意之时思所欠,失意之际念所得”。在韦异才看来,生活没有胜利可言,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意味着一切。

“走出去,成为华夏文明的‘边防军’。”韦异才认为,在华夏复兴这个终极考验面前,个体的情感感受反而就不再那么重要了。我们要有力争上游的决心和背水一战的斗志,以有限之生命投身于无限之科研,才是对于所爱之物最高的致敬。

第三位嘉宾——唐阅辉分享了自己近十年来与文学的缘分。他依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自己踏入文学殿堂的经历:从十四五岁喜欢文学,到进入武大俄语系之后又坚持转专业,从偶然写下的句子被韩寒微博转发,到机缘巧合之下接触了“真人图书馆”活动并坚持了四年,唐阅辉认为自己的经历是从书中拓展到书外,从文学延伸至文化,但他依然在同一片领域中活跃着。

在唐阅辉看来,文学是一艘通向灵魂彼岸的船,因为人们往往到不了彼岸,因此文学就变成了归宿。他一直强调自己是被某种力量所裹挟,也正因此,他对自己的人生没有太多的局限,每一步都是此刻所作出的最喜欢的选择。

在随后的观众提问环节中,在场的观众发言踊跃,纷纷向三位嘉宾提出自己的困惑:选择读研读博是一种妥协吗?如何看待中国文化“高端输入、低端输出”的现象?……而嘉宾们也都结合自身经历进行细致的解答,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最后,武汉大学研究生会副主席唐名阳对本次沙龙进行了总结,并向三位嘉宾颁发聘书。

在场嘉宾与观众合影留念,本次沙龙也随之圆满地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