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首页  >  院系风采  >  理学  >  正文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11级博士廖凤麟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文章

发布时间:2012-04-01 00:00   点击数:

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再通过甲醇制备燃料和化工原料等,是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主要技术之一。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洪昕林副教授课题组的11级博士廖凤麟对该反应催化剂进行系统研究,日前取得重大进展,两项成果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

廖凤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构建模型催化界面的新方法,采用氧化锌纳米单晶负载铜纳米粒子,研究发现盘状氧化锌体系甲醇选择性可达72.7%,优于棒状结构的42.3%,其原因在于不同形状氧化锌表面暴露晶面不同,负载纳米铜之后的界面相互作用也存在较大差异。此项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影响因子12.730)上,该刊还进行了专文评述。

为进一步验证界面相互作用机制,廖凤麟在导师指导下采用硒化镉异质结改性棒状氧化锌,实现对其电子结构的有效调控,使其亦可发生向纳米铜的界面电子转移,而甲醇选择性则从40%提高到将近75%,近日,该项成果在线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其有助于揭示纳米催化材料的表面效应、金属-氧化物界面相互作用及其构效关系,为此类高效催化剂的结构设计与研发奠定科学基础。

据悉,在《德国应用化学》的发表两篇论文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11级博士生廖凤麟因其在科研上的突出表现,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并于2011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曾适之教授课题组攻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通讯员:朱剑平、马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