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胡静、侯方俊
为充分挖掘我校研究生中自强自立、励志成才典型,树立榜样,传递精神,学校举办首届研究生“励志之星”评选活动。
本次活动自4月份启动以来,经个人报名、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推荐,共有30名候选人进入评审阶段。评审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网络投票,共计4.3万人次参与,投票页面访问量超过44万余人次;第二阶段为材料评审,由无候选人培养单位的170位师生代表担任评委;第三阶段为现场评审,候选人现场进行个人风采展示,由相关职能部门及候选人所在单位的师生代表共70人担任评委并进行现场投票。
经过层层评选,根据三轮加权得分,最终共有10人获评武汉大学首届研究生“励志之星”称号。获评的10名研究生中,有的失去了父母至亲,有的亲人遭遇重疾,有的来自偏远山区……他们虽经历磨难,但都能用微笑去面对生活,以感恩之心回报他人,在逆境中拼搏奋进,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他们或刻苦钻研在学术领域发光发热,或在公益路上执着前行,或用所学知识回馈家乡……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出当代研究生自立自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风采,用青春和激情践行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梦想,是同学中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榜样!
>>>“励志之星”获得者事迹简介:
陶亮:纵家徒四壁,立鸿鹄之志
陶亮,男,电气与自动化学院2018级博士生。
他虽命运多舛,相继失去父母至亲,却能坦然面对困境,将这些经历看作是精神财富。命运的磨砺让他收获了比同龄人更成熟的心智、更坚韧的品性和更独立的生活技能。
他怀着为祖国电力事业做贡献的初心,一路从本科攻读到博士。在武大就读7年间,他独立完成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科技项目5项,参与攻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连续6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多项奖励;获评武汉大学三好学生1次、优秀学生2次、优秀研究生2次,先后担任班长、党支书、学院博士生分会主席等职务。在老师们眼中,他积极上进、刻苦钻研,团结协作、敢于创新,是科研攻关的好榜样;在同学们眼中,他是笑对人生的乐天派,是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同学古道热肠的暖男师兄。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一直是他信奉的人生格言。作为学生党员,他坚持知行合一,既肯于创新扎根科研、真心服务同学,更能够在困境中始终乐观向上、发奋求进,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时刻践行着自立自强的励志精神,不断展现着新时代研究生风采。
吴迪:勤思善行,刻苦严谨
吴迪,男,水利水电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他来自贵州省的一个贫困县,求学期间家中多人患病导致经济拮据不堪,自身也身患疾病。虽屡遇困难,但他从未有放弃之念,一边刻苦学习争取奖学金,一边承担多份社会兼职,努力为家庭分忧,为读书的妹妹解生活之困。
“博观躬行,勤思刻苦”是他始终坚守的做事准则,他坚信纵然道路满铺荆棘,但越努力越幸运。从本科到硕士,他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励;拥有2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发明专利;发表核心期刊和EI论文各1篇、2区SCI论文2篇,其中1篇为TOP期刊。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还乐于帮助他人;他不仅将刻苦严谨的科研态度传递给身边同学,还积极用实际行动投身公益。他既是科研中的乐学者,还是暑期黔行支教、冬日山区孩童衣帽募捐的暖心人。
如今已至毕业之际,他心念家乡,毅然选择签约中国电建贵阳院,立志用自己所学服务家乡落后的水利建设,展一技之长,尽一己之力。
王红梅:于困苦之中开出向上之花
王红梅,女,经济与管理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她来自乐安江边的扶贫村,生活艰难,但她从未选择放弃,而是努力分担家庭的负担,自小学开始便自己赚取学费,照顾患病的母亲、年幼的弟弟。
她奋力拼搏,超越自我,在大学开启了支教生活,从此投身公益。大四时,她加入武汉大学“种太阳”工作室,成为云南红河、湖北罗田支教队队长,带领40名志愿者为近140个乡村留守儿童带去了为期14天的乡村夏令营。研一上学期,她成为工作室总负责人,并联合国家千苗计划招募约142名志愿者,将于今年暑假为四川仪陇事实孤儿,云南红河、湖南湘西、湖北孝感留守儿童和福建武夷山贫困儿童约530个孩子带去暑期夏令营。
生活的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正因这些与众不同的经历,她才能成长为现在这个乐观、坚强、上进的她。正如她的座右铭那样:风是雨的前奏,雷电是人生之路。既然年轻,那便去闯吧!正如那些喇叭花,越挫越勇,不断向上!
徐顾丹:不畏困苦,一往无前
徐顾丹,女,药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
爷爷和父亲相继因病去世,让她过早地面对生活的不易,从高中开始,她便努力成为母亲的支撑、妹妹的榜样。也正是因为父亲的病情,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药学研究的道路。在老师和同学眼里,她做什么事情总是特别拼命,好像永远有花不完的精力:她曾为一个实验三天没沾床,也曾为得到一个完美的数据,摔倒骨裂而不自知……只因她相信,所有的努力终会有回报。目前,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二区TOP文章两篇,二区文章一篇,累计影响因子10分以上。
科研之外,她热衷于帮助他人,她说这一路走来,受到了别人诸多的帮助,她想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五年间,她先后担任药学院研究生会部长、硕士班班委、支部书记、课题组小组长、博士班班长及校博分会药学院负责人等,帮同学们排忧解难,获得社会活动积极分子、优秀研究生、药学院优秀党员等多项荣誉。
生活之路坎坷不易,科研之路道阻且长,但她坚信眼前的困苦不算什么,哪怕未来还有更多的挫折,她也会一往无前,活出精彩。
乔雨:愿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为一束光
乔雨,女,计算机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作为河南省兰考县的一名平凡女孩,昔日国家级贫困县的家乡没有给她优渥的物质环境,焦裕禄精神却给了她内心富足的成长。经济独立七年,她从不抱怨,不解释,不分享苦痛,眼里都是阳光。成长道路上,她选择真诚,责任和担当,用她迎难而上的力量,让自己成为能够成为承载希望、传递温暖的一道光。
她致力科研,耕织本业,心明步稳。她平均学分绩点超过90分,收获三篇学术论文,四项竞赛获奖,以及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等多项学业奖励。追求学术的道路上,她展现了奋斗的青春模样。
她立德立言,务实于恒,思想闪亮。在学生干部的岗位上,她默默耕耘,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学生干部的身份,不是名和利,而是责任和担当、是初心和情怀。她总想集体还需要什么;她总问自己还能做什么。集体获评校十佳优秀研究生会、校级先进团支部、党支部风采大赛优胜奖等,她带领大家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老师评价她,心中怀有“乐观向上,自强自立”的种子,这是她潜心科研和利用碎片化时间做好学生工作的源动力。她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同学们心目中,无疑是一面道德示范的旗帜,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
她说,未来她依然要俯首躬行,昂首阔步,自律勤奋又心怀梦想。
许洪位:在砥砺前行中放飞青春梦想
许洪位,男,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他来自西南偏远乡村,家里以务农为生,母亲疾病缠身,母亲的医疗费和孩子的学费让这个家庭负债累累。但困难没有消磨掉他的意志,人生疾苦使他更加懂得要坚守希望、不卑不亢,要坚毅执着、奋发图强。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他是一个典型的学霸。他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突出。硕士在读期间,他公开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篇,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3篇,另有1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和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他累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全国性学术会议10余次,获得武汉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10多项各级各类奖励与荣誉。
在他看来,将自身所学与时代需要相结合,投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传播服务新时代,才是“真本领”。他连续2年参加武汉警官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习教学,累计授课区队13个,授课时数600多课时,授课学生700余人。在授课期间,他认真负责、关爱学生,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帮助大学生认清各种错误思潮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他相信,经过自己的不懈奋斗,他一定能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自我,做一个鲁迅笔下的对人民和社会有用的“大写的人”!
宋银银:用爱与责任书写精彩人生
宋银银,女,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她从小就是留守儿童,在高考前夕失去回乡打工的父亲,可是命运没有击垮她,她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画卷。她也因此深深体会到,如《教育的力量》书中所说的:“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因此,即使面临着巨大的科研压力以及身体上的疾病,她依然选择了在研究生期间担任兼职辅导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学生的责任、爱与关怀。最忙的时候她一天只能睡5个小时,但是她没有怨言,只有面对学生的笑容和耐心。她了解所带的217名同学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手写欢迎信给每一位新生,累计与学生谈心谈话200人次以上。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她是学习狂,通过不懈奋斗和努力,她参与发表了国际顶级期刊封面论文两篇,影响因子高达14.357。她也是工作狂,做事靠谱,有始有终,关心同学,是研究生的知心“银银姐”,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她坚信,成功没有捷径,“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她将继续坚持不忘初心,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全心全意帮助他人,用最好的自己去带动身边的人。
李新新:磨难时常在,赤子心不改
李新新,女,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早在本科时,她就成为校园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研究生入学前夕,她投稿的散文经专家评委多轮评选,从全国近4000件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首届“南边文艺杯”全国文艺作品“文学新苗奖”。2018年,她的现代组诗从全国3万份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首届“湘天华杯”全球华语诗歌大赛100强。此外,因在校期间的优良表现,她成为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学子奖的获得者。
研究生期间,她与湖北作家及电视台负责人合作,主导创办写实文学故事平台。其个人公众号中的原创文字,点赞率稳居10%,获得近3000元的读者打赏费,她将打赏费部分捐给了来自贵州、四川贫困地区的小学生,并将余下款项及个人稿酬捐给“公益办学,传承文化”为宗旨的民间国学班。她也曾给四川凉山青年志愿者团队捐献物资,给患病的陌生人捐助善款。她的写作,始终与这些大大小小的公益行动联系在一起。即使在个人遭遇事故受伤时,她仍心系他人福祉,坚持做采访,希望“用文字和行动带来哪怕一点点的温暖与改变”。
怀揣着崇高的新闻理想和火热的公益之心,她将继续以文字为炬,照亮自己和他人的漫漫前路,无畏前行。
张强:坚持、成长、革新的学术科研之路
张强,男,测绘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从十年前一个沉默寡言的农村少年,成长为今天的学术达人,张强用坚持、成长与革新诠释着自己的学术科研之路,激励着身边的同学。这一路走来,他曾经因为英语基础差、读不懂论文、不会使用电脑、数学算法公式推导不出来,在基础理论学习和思路构建当中,进展缓慢,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他曾经在面对重重困难举步维艰时一度产生过放弃研究方向的念头,他说是导师的鼓励和表扬坚定了他走上科研之路的决心。
他从不轻言放弃,学会在坚持中成长,在成长中革新。为了克服学习困难,他坚持阅读了1000+篇英文论文,坚持开源GitHub算法代码,撰写论文总字数达5万+,即便经历了学术论文被累计拒稿7次,他依然坚信只有敢于自我批评,自我否定,自我革新并坚持不懈,才能最终超越自我,取得更高的成就。现在的他,累计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SCI论文4篇(3篇为遥感信息处理领域顶级期刊IEEETGRS),EI论文2篇,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Google Scholar总引用49次,并受邀担任Elec.Letters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先后获得武汉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他坦言,极限尤可突破,至臻亦不可止。他将忘掉荣誉,一切清零,他相信,科研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他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歇。
徐浩浩:不忘初心,逐梦续航
徐浩浩,男,动力与机械学院2017级研究生。
他来自新疆石河子,父母均是边疆的劳动人民,多年的求学之路,父母默默无闻地支持着他,用朴实、坚韧的品质影响着他。他始终告诫自己,与其抱怨生活的苦与累,不如磨砺自己、充实每一天,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担负起肩上对家人、对社会的责任。
自研究生入学以来,他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注重科学研究的创新性、系统性、深入性。他将学习压力转化为研究动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科研思维。他致力于第三代半导体光电子器件设计与制造方向研究,发表SCI论文6篇,协助导师撰写学术专著一本,拥有发明专利2项。作为项目骨干成员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一项,顺利结题并完成验收。他在工作上积极作为,担任班长期间,带领班级多次获得“优秀班集体”与“优秀团支部”等荣誉称号。他在生活中心怀感恩,加入支教团队,关爱留守儿童。在奉献中感受着付出与收获的快乐。
他相信,始终用微笑面对生活,用感恩的心对待生活,他一定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未来道路上,他将不忘初心,筑梦远航,投身科研事业,致力于回报社会,在研究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