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在互联网时代中以青年之担当共筑科技强国梦

——“互联网+”大赛回顾:武大研究生谈参赛心路历程

发布时间:2019-10-17 19:10   点击数:

2019年10月12日至15日,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浙江大学举行,我校喜获2个金奖、3个银奖、1个铜奖,并摘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先进集体奖。作为国内最高规格、最具权威、最有影响的“双创”顶级盛会,它已成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武汉大学历来重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我们从他们的参赛历程中进一步了解这些有梦想、有担当的研究生。

  

   01 研究生团队打造全球领先的肿瘤筛查技术平台,青春贡献健康中国

武汉大学研究生团队创立了武汉艾米森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艾米森),专注于全球高发恶性肿瘤无创筛查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与检测服务,他们以“早期、精准、无创、居家”为产品理念,为肿瘤早诊早治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与医疗产品服务,从根本上降低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医疗成本。该团队获得本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来自基础医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小华作为项目的指导老师,高度肯定了研究生参赛的意义,她认为:“大赛作为载体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研究生导师,何小华重视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她谈到“作为导师,要注重创业意识的培养,将创业精神提升到为人类健康服务、为社会创造财富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高度,要多鼓励和扶持具有自主创业条件的学生,并有针对性地予以科学指导。同时,要尽可能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为同学们创新创业提供服务。”

项目组的成员在参赛并取得相应成果的同时,也获得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自基础医学院2013届的硕士毕业生张良禄从比赛中看到了高校科研的高速发展,他感慨道:“‘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中国高校大学生最高规格的创新创业赛事,是中国高校最具有科技含量、最具有转化潜力项目的展示舞台。我亲身感受到高校科研转化项目的高质量发展,感受到高校学子对创新创业的执著与坚持,感受到国家对创新创业的鼓励与支持。”

来自同一团队的基础医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郑之澄在本次比赛中收获了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他说:“如果说在本科临床实习阶段,我学到的主动跟进与积极反馈帮助我完成了赛事相关工作。那么在半年多的赛事过程中,我又认识到了灵活变通与综合考量的重要性。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会有更多独立决策的时候,这段时间的经历与经验弥足珍贵,感谢一路走来的每一位指导老师与每一名团队伙伴!”

本次比赛中的拼搏与付出给来自基础医学院的2018级硕士研究生马倩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建行杯’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落下帷幕,从五月份校赛、省赛、国网评到国赛现场,我们艾米森团队在何小华老师的指导下一路过关斩将,终于以金奖完美收官。回想起五个多月来的日日夜夜,团队成员们齐心协力攻克难关。当科研成果的转化遇上‘互联网+’大赛,无疑是我们展示武大医学人创新、智慧、能力的舞台。更全面、更国际、更中国、更教育、更创新,我们一直在路上!”

来自基础医学院的2018级硕士研究生陆鑫通过本次比赛看到了成功并非偶然:“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赛终于落下帷幕,我们艾米森团队,最终斩获金奖。任何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是时间的付出,是持之以恒。团队成员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经过一次次修改完善项目,最终取得了佳绩。”

作为已经毕业三年的学长,基础医学院2015届的硕士毕业生姚希辉则在比赛中感受到了青春的力量,他说:“感谢我们共聚‘互联网+’大赛这个平台,在这里洋溢着我们的青春,放飞了我们的梦想。也非常感谢指导老师何小华教授,从初赛到总决赛,一直尽心尽力地对团队进行各种指导,不管是路演、PPT还是项目计划书修改等,老师都一直引领着我们前进。同时也非常感谢团队的伙伴和战友,我们穿着整齐划一的服装,一起并肩战斗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作为一个毕业了3年的老学长,和师弟师妹们一起努力拼搏的这段日子,令我毕生难忘。”

   02 研究生团队培育抗稻飞虱水稻新品种,担当粮食安全时代大任

稻飞虱是我国水稻病虫害中危害程度最大的害虫,我国每年因为稻飞虱而造成的损失高达35.8亿元。“粮食安全靠自己”项目团队依托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年来的科研成果,利用实验室分离出的水稻内源性抗稻飞虱基因,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抗稻飞虱水稻新品种,从良种上解决稻飞虱造成的粮食安全问题。该团队获得了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

作为“粮食安全靠自己”项目团队的指导老师之一,生命科学学院团队指导老师陈荣智高度肯定了本次比赛的意义,他认为:“大赛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也为项目的融资提供了平台,大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创业者的风采。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可以使科技成果更多、更好的为国家繁荣、富强做贡献。”

作为团队的一员,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后郭建平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同时也懂得了肩负在自己身上的责任。他说:“一路走来,感谢学校老师的支持和鼓励,项目经过反复打磨,不断的完善,才获得今天的成绩。参加这次大赛收获很大,我会继续努力做出更多的科技成果,使更多的农民受益,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石少阶不仅看到了此次比赛对自己的意义,同时也看到了比赛对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他说:“通过参加比赛,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国家鼓励科研成果转化,而大赛是一个桥梁,可以使更多的好项目获得融资,走的更远,对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与团队成员郭建平一样,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黄锦也看到了我们肩负的时代使命:“进入国赛,看到了很多的好项目,也认识了很多创业伙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负起时代给我们的责任,踏踏实实做好研究工作,扎根祖国大地,让我们团队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农民朋友。”

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张倩为比赛项目所带来的实际成果感到欣慰,她说:“回过头来,这段时间的事情历历在目,为了项目更加完善,多少个通宵达旦,大家聚在一起不断地修改项目。在红旅赛道上,看到那么多的项目为农民带去的收益,心里感觉很欣慰。祖国的伟大复兴梦的实现,我们大学生是国家的主力军。”

   03 研究生团队研发新型“甲壳素医用敷料”,破解依赖进口难题

针对国内功能性敷料依赖进口难题,甲壳素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其抗菌性能、愈合性能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以自然界常见的甲壳素为原料,通过绿色、高效、无污染的甲壳素溶解及改性技术,制得具有广谱高效抗菌性能和优异促伤口愈合性能的季铵盐化甲壳素功能性敷料。该团队成员组成实现了学科交叉、优势互补,他们合作多年,致力于甲壳素材料的医学转化研究,在本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中拿下银奖。

  

作为团队指导老师的第二临床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彦峰心生感叹:“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 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正是这样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大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创业的勇气,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奋斗的拼搏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作为导师,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的弄潮儿,以帮助他们深入发掘潜能,为社会贡献聪明才智。”

来自第二临床学院的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博士,项目成员夏天同学在获奖之后最大的想法就是感谢:“通过这几个月的不断学习与打磨,我们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创业者,见识了很多新的事物,在知识上和心理上都收获良多,每一次的打磨都让我们成长了许多。‘互联网+’大赛是一个特别好的平台,我们能够通过这一平台将实验室成果或者idea进一步推为产品,甚至产业化;即使没有成功,整个创新创业的经历也将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这个跨学科组成的团队之中还有来自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同学,其中2018级硕博连读的杨伊文向我们分享了她在比赛中的收获:“这次的比赛是一个珍贵的机会,让我体验到到了实验室之外的世界。如何将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产业化项目是一个艰巨而有意义的任务,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到源头上的实验设计,也要考虑到成本,工序,市场等一系列问题。一个好产品的最终成果需要的是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良好的团队合作是一切成功的基础。这次比赛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朋友和老师,在他们身上我学习到了宝贵的创业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意识到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们应具有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实验室条件研发高科技创新产品和技术。”

   04 研究生团队十年潜心钻研无源雷达系统,引领新一代无源雷达研究方向

“低空潜哨——基于无源雷达网的低空安全监测云平台”团队研发出我国第一部用于无人机探测的无源雷达系统,开启新一代无源雷达的研究方向,其研发的无源雷达利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广播电视信号等进行低空目标(如无人机,飞鸟等)探测,具有绿色环保、节约频谱、安全隐蔽等优点,是低空探测的极佳手段。项目团队由多名博士生和一名博士后组成,该团队攻坚十年,潜心钻研,不负众望,在本次大赛中荣获银奖。

回顾赛程,来自电子信息学院 2014级的博士但阳鹏同学认为通过比赛自己确实有了提升:“作为项目的首席产品官,在一次次修改完善项目展示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和要领,也对项目本身的前景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让我受益匪浅!”

同样是项目成员的电子信息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占伟杰也表达了他在参与该项目的收获:“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更要有敢为人先,锐意创新的勇气。既要仰望星空,为项目发展描绘宏伟蓝图;更要脚踏实地,保证项目稳步推进。‘互联网+’比赛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校园与社会,学生时代与职场生涯,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当个象牙塔里的啃书虫,而要做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2018级的博士队友杨剑轩则从比赛中感受到了强烈的责任感:“我第三次参加‘互联网+’大赛,创新创业思维进一步提升,每次比赛参与人数、队伍的增长,也印证了‘万众创新’的一步步践行。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身负重任,动力十足!”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武汉大学顺应时代要求,致力于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研究生人才。各支团队在大赛中收获了许多认同与肯定,展现了武汉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也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担当,武汉大学研究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潜心科研、顺势而为,将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献给祖国,在互联网时代中以青年之担当共筑科技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