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立德树人(二):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导师寄语研究生成长成才

发布时间:2019-11-21 10:01   点击数:

供稿:余亮 廖渊 张奕 朱绯 韩菲

供图:朱绯 张奕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兴国必先强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

《周礼·地官司传序》中说,“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作为人民教师,育人即传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咐广大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编织“仁而爱人”的事业,以“四有”好老师为标杆,不忘初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桃李春风,师恩难忘。教师如一根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被誉为阳光下最令人尊敬的职业。2010年以来武汉大学每年举办“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涌现出了许多可亲可敬的导师。

1、测绘学院李建成教授

当今时代瞬息万变,科技和人才是强国梦的根基,你们是国家未来的脊梁,要抓住信息时代的发展机遇,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把握大势、迎难而上,力争做出优异的成绩和贡献。

——测绘学院李建成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2年)

2、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杜青钢教授

立身大学,读书为本,关键是复读。一生中,能读通十部经典,便是大师。最重要的,是做人,我的标杆是:善良,正直、勤奋,坚持,豁达。这五个词落实到位,一生基本无憾。若有余力,设法为人类文明做点贡献。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杜青钢教授,第三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2年)

3、水利水电学院熊立华教授

作为一个博士生,应该具备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能够将普适的科学理论和具体的专业问题有机结合的能力。在研究具体的科学问题时,要从专业的物理机制入手,而不只是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分析。我期待大家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能够在科学研究能力上有质的提升,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来引导形成深入的专业见解。

——水利水电学院熊立华教授,第三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2年)

4、动力与机械学院巫世晶教授

做一个合格的研究生不难,但要做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就要付出200%的努力。只有研究方法正确、学习态度端正、工作吃苦耐劳、不断挑战自我、才能锤炼自己高水准的学术品味。有道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定能成就自我。

——动力与机械学院巫世晶教授,第三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2年)

5、印刷与包装系李治江教授

“此去蓬山多少路。春霭腾腾。更在瑶台十二层。”科研没有止境,只有无尽的探索。前行路上,有成功的喜悦,但也不乏失败、坎坷和歧途。谨以“有志、有识、有恒、自信、自律”十字与大家共勉,做一个胸怀远大,知不足,能坚持,不盲从,能自省的科技工作者。

——印刷与包装系李治江教授,第三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2年)

6、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能成教授

研究生阶段是“被动学习”向“主动钻研”的人生之旅,地理信息学是科学、技术和工程并重的综合性学科,希望大家在掌握测绘、地理和信息学知识基础上,立足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大众民生等国家重大需求,开展“顶天立地”的探索和实践。

——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能成教授,第三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2年)

7、口腔医学院黄翠教授

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临床,每个人的道路都是曲折蜿蜒且无法复制的,也许很长一段都是黑暗、沉默、痛苦不堪的,不要灰心,不要怨恨,因为这一段路是在铸就你吃苦耐劳、独立思考静心钻研的精神。相信通过这段路后,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你都会拥有开阔光明的未来。

——口腔医学院黄翠教授,第三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2年)

8、文学院张延成教授

最好的研究总是基于最优知识结构的配置。希望研究生们学好语言学内部诸分支并结合其他学科深究一点,孤心独往,走理论创新之路。最终会发现纷繁的理论主张的层次和统一,体验简约机制的生成演化之美。

——文学院张延成教授,第四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3年)

9、信息管理学院邱均平教授

昨日的拼搏,铸就了今天的辉煌,而明天的成功还需不断地努力。博士生涯就是一场化茧成蝶的历练,我希望你们在未来的三年能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首先我希望你们做一个善良的人,只有心存善意才能做正确的事,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成为一名有情怀的科研工作者。

——信息管理学院邱均平教授,第四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3年)

10、法学院秦天宝教授

研究生阶段是一个彰显个性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为每一位(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都提供了可以塑造个人品牌、打造个人形象的舞台。这就需要每一位研究生尽早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切忌“别人出国我也要出国”“别人读博我也要读博”等盲从跟风的做法。有人倾向于进入体制,有人乐意于下海经商,有人喜欢从事科研,其实只要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愿景,每一种选择都是最合适的选择,都是最能彰显自己个性的选择。只有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去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观点,迈向属于自己的成功!

——法学院秦天宝教授,第四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3年)

11、马克思主义学院夏建国教授

第一,要关注方法。成熟的学科一般都包含论、史和方法三大组成部分。研究生学习的任务则主要是掌握其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分层次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而言,不管是从事什么专业的研究,都必须掌握哲学研究方法。

第二,要注重思考。应充分发挥理性思维的魅力,上下五千年、相去几万里,纵横驰骋,遨游在智慧的天空,搏击在思想的海洋,“深挖井、广开渠”。

第三,要敬仰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的丰碑,是科学的理论,学习、研究、宣传、传授马克思主义是值得我们托付终身的事业。我们要树立问题意识、前沿意识、创新意识、卓越意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作出新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夏建国教授,第四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3年)

12、马克思主义学院左亚文教授

读书贵在读经。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血脉的源泉,是治学问道的根基。一个人学问的大小,就看肚子里装了多少经典,经典多则学问大,经典少则学问小,没有经典则没有学问。当然,研读经典,既要读懂,还须创新。囫囵吞栆,一知半解,或者不加反思,盲目迷信,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马克思主义学院左亚文教授,第四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3年)

13、生命科学学院何光存教授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做科研更是如此。同学们在硕士和博士的求学道路上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沉得住气,耐得住性子,戒骄戒躁。相信经过不断地努力,时刻保持创新的思维和饱满的热情,必将会迎来属于你们自己的成功。

——生命科学学院何光存教授,第四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3年)

14、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李霖教授

抓住研究生这个人生创造力的最佳阶段,刻苦努力,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拓展学习的能力,以好奇心为驱动力,以毅力作为衡量研究深入程度的标准,发掘新知识,填补知识体系中的空白点或突破知识体系的边界,为学科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李霖教授,第四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3年)

15、水利水电学院程永光教授

研究生期间最重要的是“插上腾飞的翅膀”。大家应首先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十年规划、三年计划、本年度目标”是什么。研究生时期要在“会思考、会学习、会做事、会表达”四个能力上得到明显提高。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逐渐养成高效能的习惯,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

——水利水电学院程永光教授,第四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3年)

16、电气工程学院刘涤尘教授

期望同学们按态度、投入、方法、效果8个字来要求自己。今天的辛苦是为了明天的幸福,态度决定一切,在校期间有了好的学习态度,为后续有好的工作态度打好基础,才会有好的生活乃至人生态度。既要在精力上投入,也要在时间上投入。同时还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进取和历练,取得研学和人生更优的结果。同时,希望同学们能够以爱心融入集体,以责任面对社会,以热情拥抱生活,以信心开启学习、研究航程,用聪明才智与坚韧意志书写美丽的人生画卷!

——电气工程学院刘涤尘教授,教授委员会主任,第四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3年)

17、动力与机械学院李晓红教授

“读研”是一个包含诸如热情、智慧、信仰、想象和创造力的词汇。处处留心皆学问,作为潜力无限的青年,首先留心自己,认真去了解自己,自己的天赋、自己的残缺、自己的潜意识里的那些未被挖掘的欲望。只有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才会有一种自动自发的精神,做有使命感的研究。实现人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动力与机械学院李晓红教授,第四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3年)

18、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刘军平教授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我人生中最快乐之事。我也很幸运,在武汉大学珞珈山下认识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同学,体会到孔颜之乐。希望同学们把读书和学习当作自己终身的使命和爱好,学淹中西,旁涉古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在“立功、立德、立言”方面上有所作为,将本专业学科的事业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刘军平教授,第五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4年)

19、经济与管理学院叶初升教授

祝愿研究生以学术的方式热爱生活,祝福青年人怀抱理想,以理想影响生活。让反思成为习惯,让理性拥有温度,让思想具备张力,过一种有气节、有情怀、有自由探索精神的学术生活。不要做“小农学术”,狭隘、散漫、小富即安,那是经验主义的自耕自作;也不做“小资学术”,自我、情调、有品味的世俗,那是精致理性主义的自娱自乐。躬逢伟大变革的时代,就要做“大时代学术”:以情怀滋润思想,以思想引领学术,以学术担当未来,把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告诉世界一个“理论中的中国”!

——经济与管理学院叶初升教授,第五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4年)

20、法学院熊伟教授

人的精力有限,如果什么都想要,难免顾此失彼。一旦选择做研究,就必须沉下心来,学会独处,享受静思的乐趣。这样的生活看起来很枯燥,找到感觉后就跟练太极拳一样,也可以自得其乐。

——法学院熊伟教授,第五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4年)

21、生命科学学院孙蒙祥教授

兴趣是科学研究不竭的动力。希望我们的研究生们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研究,用自己的全部激情拥抱大自然,用自己所有智慧揭示自然的奥秘,服务祖国,造福人类。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科学研究正方兴未艾,年轻的生物学家们适逢其时,正应立大志,迈实步,迎风而起,创造辉煌的未来。

——生命科学学院孙蒙祥教授,第五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4年)

22、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焦利民教授

从事科研工作,其根本在于创新、其价值在于贡献、其道路在于坚持。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待发光的金子,你的最大责任和导师的最大期望,就是让这颗金子闪烁出最耀眼的光芒。希望你们秉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为国家富强和人类进步而努力探索,实现有理想、有追求和有价值的高尚人生。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焦利民教授,第五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4年)

23、水利水电学院邵东国教授

工学博士生应时刻树立创新意识,善于从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发展水利科技,致力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水利,科技成果服务于工程实践,在求学道路上,不断强健体魄,探寻新的知识,拓展学术思维,不畏艰难,争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优秀人才。

——水利水电学院邵东国教授,第五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4年)

24、电气工程学院王军华教授

“在学习研究乃至以后的工作中,应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敏捷的思维能力与浓厚的兴趣,同时还需要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未来规划,这都是至关重要的,希望同学夯实基础并重视对自己未来的规划。”

——电气工程学院王军华教授,第五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14年)

“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活动已走过十年,为国家和社会树立了一个个好老师的典范。“荧荧红烛,巍巍师魂,身立杏坛,首修人品”。武汉大学坚持立德树人,师道传承,在全国高校中首提《师德铭》,老师们良好的师德师风感染了一代代武大学子。百年风雨,薪火相传;励精图治,玉汝于成。历经120多年发展,武汉大学英才辈出,满园芬芳。武汉大学导师立德树人,德满珞珈的优良传统是武大人的骄傲,“珈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武大人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