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首页  >  院系风采  >  人文  >  正文

【文学】“积学储宝,驯致绎辞”——人文社科博士的科研之路

发布时间:2020-12-16 12:05   点击数:

2020年12月10日,“‘积学储宝,驯致绎辞’——人文社科博士的科研之路”武汉大学第269期博士沙龙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成功举办。此次沙龙由武汉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主办,武汉大学研究生会、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会、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会承办。

 

本期沙龙由武汉大学文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扈琛主持。邀请到的两位主讲人分别是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毕业生、四川美术学院通识学院田源副教授,以及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毕业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黄浩波讲师。他们立足自身经历,分享了他们在读博和科研期间的经验与心得,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黄浩波学长分享

《让热爱伴随博士生涯》

黄浩波学长在开场时提到一个问题:大家读博的初心大多是出于热爱,但爱可能会消失。当爱消失后,当一个个焦虑而又弥漫的深夜到来时,我们要怎样去面对灰烬,并重燃爱火?

对此,黄浩波学长从专业方面给出了许多建议。比如,可以尝试“花式”阅读原始材料。他曾经敲了几万字的出土文献释文,不想做的时候就强迫自己每天敲一百字,最终形成了自己对出图文献的独特认识。他认为,想要让阅读文献不再枯燥,就要想办法让自己在在读材料的时候找到自己热爱的地方。如读《汉书》时,如果从头到尾一字一句读,可能很难平心静气,但是从他自己喜欢读的人物传记开始入手,读出兴趣和热情,再继续读下去就不难了。另外,学长还建议同学们同时也要读一些与专业不相关的文献,以此开拓思路,就可能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研究有所帮助。

黄浩波学长习惯于熬夜刷书,读的都是一些文学作品和名人传记。他觉得看名人传记能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精神力量,哪怕只能持续一两天,也是有作用的。

另外一种让自己保持热爱的方式,就是“摸鱼”。提到“摸鱼”,学长笑说他的爱好是看电影,尤其是看登山纪录片。他认为读博就像登山,导师教给你的内容只是导师自己爬过的山,而你的研究却是另一座山。导师只能告诉你应该如何爬山,但是真正做研究、写论文,还是需要你自己去实践、去尝试。他在“摸鱼”时候的原则是,不用耗时太久,不用难以自拔。

在遇到瓶颈期、深陷焦虑的时候,学长的建议是多与同学交流。简帛中心有自习室,大家可以一起自习,见面和交流自然多了起来。那么同学之间的负面情绪的交流,是否会造成负面情绪的相互感染和影响呢?学长认为,两个负面情绪相互碰撞,可能会发现对方和自己有相同的困扰,也就不会过分苛责自己,由此达到“负负得正”之效果,反而会有积极的作用。此外,也要多和同行交流。他非常喜欢参加学术会议,一些有趣的想法和一些不同的视角都能在和同行的交流中被激发出来。所以,即是有些社恐,他也会跟着学长们参加学术会议,每次也都能够收获满满。

学会了如何面对灰烬,那么应当如何重燃爱火呢?学长认为,要阅读经典论著,不仅阅读,还要拆解。所谓拆解,就是看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材料,看他的论证思路。如果能发现论著中的一些问题,就可能为自己提供写作的思路。阅读中的心得和思考可以记录成短札记,从短篇再慢慢写长写深,遇到一个问题,不要轻易放过,经过不断深挖就会左右逢源,最后就可能成为自己的成果发表出来。

最后,学长鼓励同学们要相信自己,读博期间可能会有很多很多次怀疑自己,但是重新回过头看自己的路,就会觉得这些想法是多余的,最终一定能征服博士这座山峰。

田源学长分享

《吸收·沉淀·转化——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术规划与指南》

田源学长认为,读博并不是人生的巅峰,而是未来真正生活的起点。如何充实地度过博士时光,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学长根据自身经验,从“吸收—学习”、“沉淀—学术写作”、“转化—成果”三个方面,回顾和分享了过往的读博点滴,为同学们提供参考。


学习方面,学长引用《文心雕龙》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一句,强调了观摩学习前人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学长现身说法,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很多种他自己的学习路径:专业课程的习得、课后沙龙的研究、学术讲座的汲取、重要会议的参与、核心期刊的细读、助研教学的实践、网络资源的填充……其中,学长着重介绍了自己参与方长安老师博士研究课程课后沙龙的经历。在准备沙龙的讨论的过程中,学长与同专业同学进行了大量的讨论,既提高了课堂讨论的质量,也增进了同窗情谊,营造了良好的专业氛围。在做本科生助教的过程中,田源学长体会到了“教研一体、以教带研、教学相长”的含义,在讲授《鲁迅作品研读》课程时,也促进了自己思考,培养了自己的思辨与探索精神。

关于学术写作,学长援引了《文心雕龙》中“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弱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一句。解决“理郁”问题,需要广博的涉猎和阅读;解决“辞弱”问题,则需要有一贯的条理和结构。我们既要涉猎广博,又要行文一以贯之,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写作的核心问题是问题意识。田源学长援引了方长安教授的讲座内容,认为论文写作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价值问题的提出、阅读材料、处理好文献和阅读的关系、从文献到问题再到文献、确定研究提纲、研究思路和方法、实现学术突破。接着,学长又援引萧映教授的讲座,介绍了论文选题的四个策略:一是先选择研究领域,再定选题;二是选题阶段先阅读三级资料,也就是文献综述性质的论文;三是研究对象要具体,不要大而空;四是少做比较类型的选题。

最后,关于科研成果方面,田源学长也介绍了他的经验。学长认为,学习和写作最终都是要转化为项目、论文、专著等科研成果的,转化的根基是消化与吸收,转化的方式是申请与发表,转化的目标是传播与认同,从而构建自我的荣誉体系。在此,田源学长分享了自己作为期刊外审专家时的一些体会,从学生到审稿人的身份转变也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思考和收获。

关于科研项目,田源学长认为,在博士研究生期间,应该努力申报校级科研项目,如果可以实现,将有利于论文发表和后续研究的延伸拓展。除了自主科研项目的申报,还应该找机会加入其它老师申报的教育部或国家基金项目,努力成为课题组的一员。

关于论文发表,田源学长坦言这是一件大家共同面对的难题。学长建议同学们反复、认真打磨论文,多和导师和专业课程教授沟通商量,听取他们建议,投稿也要针对性地去投,成功率会更大。而关于博士论文,他认为这是同学们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的坚实基础,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控。

博士最后阶段,如何平衡好求职与撰写毕业论文之间的关系呢?田源学长认为,要在论文状态和求职状态之间做好切换,切勿因为论文影响求职状态,也不要因为求职打乱写作的节奏。

最后,学长以周杰伦《最长的电影》中的歌词作结,表达对母校武大的怀念和对自己未来的新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