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首页  >  院系风采  >  人文  >  正文

【文院】第十二届湖北省高校青年学术沙龙于武汉大学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17-11-24 15:57   点击数:

2017年11月9日晚,第十二届湖北省高校青年学术沙龙在武汉大学人文馆北厅顺利举行。武汉大学研究生工作部王丹,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刘会胜,文学院副院长方长安,华中科技大学教师李亚娟、白天伟,武汉大学文学院教师荣光启、余蔷薇作为嘉宾参与此次活动,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近80名学子共聚于此,参与学术讨论。

本次沙龙活动以“风雨百年——如何看待新诗的得失与发展”为主题。至2017年,中国新诗已走过整整百年时间,这期间,有关新诗的争议从未停止。如今,新诗的合法性仍然没有确立,甚至出现新诗为“百年之骗”的极端论调。行至百年路口,新诗做了什么?我们又做了什么?我们应该对新诗抱有怎样的期待?回答这些问题,无疑能够推动我们对百年新诗的总结与反思,使我们在新诗的脉络梳理和未来发展中收获更清晰的思路。

本次活动首先由武汉大学文学院方长安副院长致辞。随后,来自三所高校的学生代表吴云飞、李贺文、孙东阳依次发表主题演讲,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吴云飞同学从冰心的小诗入手,对在当前全球化环境中,新诗与中国文化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李贺文同学先后分析了影响中国新诗诗体建设的主要因素与中国新诗诗体建设的不足之处,就中国新诗诗体建设得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最后提出“诗应有定体还是无定体好?”这一问题,引人深思。孙东阳同学从废名的诗论入手,认为“对诗的内容”的现代性追求是废名诗论的核心,而对内在感知方式过度执迷则是其诗论的局限。

随后嘉宾老师就学生主题发言进行点评。荣光启老师首先肯定了三位同学发言的学术价值,但同时也指出应当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看待新诗,希望同学们对新诗多些“同情心”。最后荣光启老师对小诗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小诗具有两面性:其形式有利于新人学习,但成熟的诗人是不应该赞美小诗的,他认为创作三行诗是诗歌观念的倒退。

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辅导员兼诗歌创作者白天伟则针对“定体与不定体”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认为目前新诗中的经典文本属于动态经典,没有一个足够恒定的标准和足够的经典文本作为支撑。

最后李亚娟老师对三位同学的主题发言进行了集中点评,认为三位同学共同的关注点是“新诗的诗体”,抓住了新诗的核心问题。同时她指出在形式探索的背后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新诗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联。

在接下来的互动讨论环节中,两位同学就自己对新诗的理解发表看法。其中,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专业的一名学生认为现代新诗的每一步都深受外国影响,但却拒绝本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对此他分析了这种行为带来的三种优点与两点不足。而一名武汉大学17级本科生则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保持思维的活跃,保持一颗童心并热于想象,这样才有利于新诗的未来发展。

随后进入诗歌分享环节,这是本次沙龙在往届的基础上,特别增加的环节,旨在为每一位新诗爱好者提供最鲜活、最近距离的诗歌体验。三位高校的学生分享了自己创作或喜爱的诗歌,并分别阐述创作经验与分享理由。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韩伊萌同学带来了香港诗人也斯的《城市风景》,并从城市表达与冲突、多元与错位、平视与呈现三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了赏析。而来自华中师范的敖翔同学则分享了自己创作的新诗《旧车票》,并阐述了自己的创作心得,指出存在于回忆中的真实与虚构间的关系;此外,他还分享了十首风格迥异的新诗。最后武汉大学的上河同学从个人创作经验以及对诗人的理解的角度,对陈东东的《雨中的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指出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同时,他认为激情是创作的源泉,能够激起内心的表达欲望,而创作需要专注,否则难以产生情绪。

对于三位同学的分享发言,各位嘉宾老师也做出了细致的点评,不仅肯定了同学们的精彩发言,同时也希望日后活动能保留这一环节。在各位老师的亲切点评后,又有两名同学从哲学的角度和诗歌小众化等方面发表了自己对新诗的理解。

随后,余蔷薇老师对此次沙龙活动进行总结发言。她从个人感受与学术角度两个方面对此次活动给予了肯定,并在活动现场极富感情地朗诵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最后,在嘉宾老师和参会同学的投票下,本次活动选出了最佳主题发言者和最佳诗歌分享者,分别为武汉大学的孙东阳与上河同学,并由嘉宾老师颁发了奖品和证书,学术沙龙活动至此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