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学

首页  >  院系风采  >  社学  >  正文

【经管】学术科技节丨信息万象:知识探索与技术创新开放日跨学科圆桌论坛交流活动回顾

发布时间:2024-12-03 17:55   点击数:


11月27日上午,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会与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会在信管院204会议室联合举办了“信息万象”——知识探索与技术创新开放日跨学科圆桌论坛交流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信息管理学院张琳教授围绕交叉科学研究前沿探讨这一主题进行分享,经济与管理学院22级数量经济学博士生郑攀攀与24级政治经济学硕士生肖宇婷报名参加了本次活动,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学习。此次活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分享机会,同时促进了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首先,主持人对张琳教授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向进行介绍。随后,各位同学一一进行了自我介绍。

 

在主题讲解部分,首先,张琳老师对交叉科学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详细介绍,提出了Science of Science”的概念,并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讲解,如“如何更好地评价学术型博士”。老师进一步介绍了交叉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提出交叉科学不仅是多个学科的总和,而且在科学计量学的研究过程中,也会使用经济计量的方法。其次,活动还讨论了“为什么要测度交叉科学”,并提出了哪些学科之间可以更好地进行交叉融合。从论文《通过参考文献的学科分布测度学科交叉水平》出发,介绍了交叉科学测度方法,并具体讲解了测度过程中的相关指标计算以及模型构建。此外,老师还提出了“如何理解跨学科交叉是如何形成的”这一观点,提出跨学科测度如何从“测度指标”到“理解/描述过程”,是交叉科学研究的新发展方向。

 

老师强调从“测度指标”到“理解/描述过程”是交叉科学研究的新发展方向,并通过三个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卓越科学家的跨学科模式——对科研人员的学术生涯进行划分,研究在该过程中进行跨学科研究的频率与发表文章比率。将学者分为三种类型:长期深耕科学计量领域、发生研究领域变动、长期并行于多个领域。学者跨学科知识流动模式——科研人员在研究方向上的转变,会在知识流动层面做出何种贡献?会带来什么样的知识贡献?论文发表的跨学科模式——根据论文发表主体和知识来源的学科特征,描绘和辨析不同的跨学科发表模式。

 

在互动交流环节,首先,郑攀攀分享了他在企业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如何使用专利和文本分析方法测度企业的数字创新水平。同时,他提出了关于交叉科学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在企业创新相关方面的分析:如何测度企业层面的数字创新水平,既有文章使用专利数进行测度,如何使用文本分析方法测度数字创新?张老师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给出了回答:一是企业的数字创新问题过大,数据不好收集。如果把数字技术创新的领域进行细化分析,或许更好。二是可以寻找一些指数、报告进行调查、支撑。

 

其次,肖宇婷提出了有关跨学科分析领域使用的计量方法与经济领域计量方法的差异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老师的解答是:科学计量学更多地偏向描述性统计,而经济计量学则侧重于因果推断。尽管如此,两者未来有望结合,共同探索新的研究方向。

 

此外,来自法学院的同学提出,在期刊投稿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以刊评文”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否正确,好文章一定和好期刊挂钩吗?张老师指出,“以刊评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顶刊在选择文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择优性,好的期刊与好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关性。但是,好刊不一定完全等同于好文章,也有普通期刊有好文章。我们应该打破“以刊评文”的模式,关注如何缩短论文发表周期。

 

此次“信息万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交叉科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还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拓展了对跨学科研究的认识。我院同学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充分展示了我院在交叉科学领域的积极探索和深厚积累。未来,希望同学们继续关注和深入交叉科学领域研究,推动跨学科知识的交流与融合。

 

审核:沈仕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