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日晚,“政研论道”研究生学术工作坊在老物理楼244会议室成功举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甘甜作题为“公共管理学科视野下的田野研究”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博士生李昊霖主持,30余名研究生参与了本次工作坊。
活动伊始,主持人李昊霖对甘甜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其学术成果与本次工作坊的主题。甘甜老师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组成员,同时担任MPA教育中心副主任,以及“质性与案例研究”科研育人团队的负责人。甘老师的研究兴趣涵盖基层治理、政策过程以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已在《公共行政评论》《电子政务》《中国非营利评论》《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清华大学学报》《经济体制改革》《城市问题》以及The China Nonprofit Review等期刊或著作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甘甜老师从“何为田野”这一问题谈起,介绍了田野研究的定义。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田野研究侧重于实地考察、访谈和案例分析,强调研究者通过深度参与来深入理解事件发生的具体情景。与量化研究不同,田野研究更侧重于对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中特定现象的深入探索和理解。而公共管理学科借鉴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来创新和深化理论知识。但在学术实践中,这种研究方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难以从实地考察中提炼出研究问题、筛选故事重点,以及案例与理论难以完美契合等。
在公共管理学科视野下田野调查的目的和特点的部分。甘老师强调,公共管理学科的田野研究具有明显的学科特色,其聚焦于公共部门,关注政府组织、政策实施、行政过程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不同于人类学长期沉浸式的田野研究,公共管理学的田野研究往往是短期的,更侧重于解释性理解,并且强调结构化的书写。此外,公共管理学的田野研究更强调多方法应用,鼓励结合质性和量化研究方法来评估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
进一步聚焦到田野调查的一般过程,甘老师认为田野研究的关键环节包括介绍自己、学习语言、发现关注点,以及逐步克服进入田野、找到关注点、拿到真相等挑战。田野研究的核心在于发现正在发生的事件,忠实记录事实并解释其意义。这需要研究者在现实场景中不断修正和校核,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深度。同时,访谈技巧、资料的可靠性提升也是田野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田野研究的下一步就是将资料转化为学术成果,该环节涉及概念化提炼、界定现象、差异性提问和确定论文写作逻辑等问题。研究者需要将田野资料提炼成与现实理论对话的语言,即将小范围的具体案例介绍转变为更抽象的理论提炼。在此过程中,研究者必须关注经验数据与理论建构的平衡,而界定现象和差异性提问正是促进理论与实证数据对话的关键步骤。在写作过程中,研究者可以选择归纳、演绎或混合逻辑的写法,并且需要慎重对待田野材料的取舍和编排。
最后,甘甜老师呼吁大家在学术实践中关注研究问题的“真问题性质”以及研究方法的规范性、简洁性,将工程思维运用于论文写作,做到明确目标、规划时间、严格执行和及时反馈调整,并通过改变态度、提升韧性、合理归因、主动交流等途径来实现研究质量的提升。
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气氛热烈,来自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院的硕博研究生就讲座中所涉及的差异化提问、现象阐释等方面的困惑,同甘甜老师展开了深入交流。在观点的碰撞中,同学们受益匪浅。
本次讲座圆满落幕,老师和同学们均表示对公共管理学科视野下的田野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基于此次讲座带来的丰富知识,相信同学们都会在未来的学术之路上躬身实践、悉心钻研、追求真理。
撰稿:何青蔓
审核:肖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