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学

首页  >  院系风采  >  社学  >  正文

【法学】喜报丨我院获评“第二届武汉大学研究生网络文化节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

发布时间:2025-02-21 18:10   点击数: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引导广大研究生与祖国同行,向祖国献礼,学校于2024年6月起举办了第二届“武汉大学研究生网络文化节”。法学院团委研究生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紧扣“网聚青春正能量,磨砺强国真本领”的活动主题,结合法学学科特色,开展了“法科学子的花young盛夏”暑期风采投稿征集活动等,鼓励各位同学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记录下学习、生活和实践中的点滴感悟或片刻美好,将其以网络文化作品的形式创作出来,汇聚成法科学子“与祖国同行,向祖国献礼”的动人篇章。

在本届网络文化节中,法苑学子围绕法学专业知识以及自己的生活实践,结合主题创作了一系列优秀作品,或深入基层进行实践探索,或漫步校园探寻生活光点,在众多参赛作品中大放异彩,我院荣获武汉大学“第二届武汉大学研究生网络文化节优秀组织单位”,共斩获三等奖3项,优秀奖3项,展现出武大法苑的青春力量与时代担当。

 

  三等奖获奖作品

 

  《奋起重建:积石山震后的青春与坚守》

作者:杨学强

指导老师:张亚鹏

作品简介:本文记录了 2023 年积石山县那场 6.2 级地震后的重建历程。作者作为一名返乡的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在这个过程里,他亲眼目睹了基层干部和党员们,在党旗的引领下,不辞辛苦地忙碌着。他们四处协调物资,只为能让受灾群众尽快得到妥善安置;他们时刻关怀着每一位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还有那些一线的工人师傅们,即便自己的家也在地震中遭受了损失,却依然毫不退缩,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积石山的重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不仅如此,基层干部们还特别关注受灾群众的心理重建工作,他们的工作做得细致入微,让温暖传递到每一个人的心里。作者深受这些场景的触动,深刻认识到灾后重建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恢复,更是精神层面的重塑。

点此展开原文

奋起重建:积石山震后的青春与坚守

2023年12月18日,我的家乡,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了6.2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为从积石山走出来的青年学子,我深感责任重大,今年暑假,我回到了家乡,亲身投入到这场灾后重建的工作中,用双手参与建设家园,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

青春担当:在党旗指引下重建家园

灾后重建过程中,党旗飘扬在每一个重建工地上,基层干部不分昼夜地奔波在安置点和施工现场,协调物资、安置群众,细致入微地关心每一户受灾家庭的需求。干部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从未退缩,他们以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也加入了志愿服务的行列,成为家乡重建大军的一员。

重建过程中,基层干部和党员同志不仅是物资调度的中坚力量,也是精神的支柱。他们带头深入受灾家庭,倾听群众的困难,及时解决重建中的问题。这种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也让我认识到,灾后重建不仅是物质的重建,更是对人心的抚慰和信心的重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要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在这次实践中,我真切体会到,身为新时代青年,我们需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一线工人:默默无闻的坚守力量

地震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房屋倒塌、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受灾群众生活艰难。然而,在震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各种重建项目已如火如荼地展开。在重建的过程中,一线工人们无论寒暑,不辞辛苦,他们用汗水和努力支撑起了重建的希望。他们中有不少人本身也是受灾群众,但他们却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重建工作中,默默无闻却令人敬仰。

在施工现场,工人们头顶烈日,脚踩泥泞,不断地搬运建筑材料,搭建钢筋框架。他们坚守岗位,克服恶劣的施工条件,面对一次次挑战始终不言放弃。每当看到他们挥汗如雨的身影,我深受感动,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灾难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坚强的一部分,成为重建家园的坚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回信中强调,“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些朴实的工人们正是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家乡奉献,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工人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无畏前行:基层干部的无私奉献

基层干部和党员同志在这场重建战斗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们不仅参与物资调配、协调施工,还时刻关心灾区群众的心理重建。每一次走访,他们都带着温暖的问候,每一次倾听,都带着诚挚的关心。他们的付出让灾区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正是这种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受灾群众在最困难的时刻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在与一位独居老人的交谈中,我深刻感受到基层干部们的工作细致入微。他们不仅为老人提供物资帮助,还特别安排了志愿者每日探望,确保老人的生活得到了妥善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常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这些基层干部正是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化作了具体行动,把对人民的关怀落实到最细微之处。

青年力量:新时代的奋斗与担当

在这次参与家乡灾后重建的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灾后重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恢复,更是精神上的凝聚与再生。看着逐渐恢复的新房、规划有序的社区,以及充满生机的校园,我更加明白重建家园的力量不仅来自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更来自于每一个普通人的坚持与努力。我们每个人的力量虽小,但汇聚在一起便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建设者。正如积石山的名字那样,积石成山,厚积薄发,我们正在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和家乡书写属于我们的奋斗篇章。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华诞献礼。

积石山的春天已经来临,重建家园的步伐不会停止。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积石山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将继续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挺膺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不会中奖的彩票》

作者:斯文、何桓宇、李恒怡、付悦、佟明轩、翁梓欣、费炜、吴璠、王晓晗、侍珂颖、汪丹丹、袁学静、方烨彤、吕瑶

指导老师:张亚鹏

作品简介:本电影讲述了五个朋友因购买彩票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涉及脆弱崩盘的友谊、无法中奖的彩票,不能改变的结果等多个要素,探讨了法律、情感与人生哲理等方面的内容,意在告诫大家——一夜暴富看似无限接近,实则遥不可及,放弃白日梦、珍惜当下,努力生活才是正经事,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启示意义。另外,本电影也巧妙地融入了合伙合同、情谊行为等法律知识点,具有一定的普法效果。

 

视频作品

 

  《反思与成长:学生工作的三问之旅》

作者:黄湙森

指导老师:张亚鹏

作品简介:本文记录了作者在为期一年的学生工作期间所产生的感悟与反思。文章通过提出三个问题——是否真正提升自我、能否让学院安心放心、有没有留下自己的身影——来探讨如何通过学生工作实现个人成长、为集体贡献力量。文章提出在工作中要从任务思维向平台思维转变,强调了复盘总结的重要性、工作闭环的必要性以及创新和传承的价值。作者分享了自己如何通过这些实践体会在学生工作中找到方向,提升能力,并为未来的职场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点此展开原文

反思与成长:学生工作的三问之旅

时光飞逝,转眼间,研究生涯的第一学年已经结束。在院级学生组织工作已有一年,作为其中一员,我在工作中收获了友情与能力,也明白了适时回顾和总结的重要性。回望过去的工作经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更稳地面向未来的工作。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开展学生工作一年,我也不禁想问自己三个问题。

首先,我问自己:有没有真正提升自我?

加入学生组织,每位同学的动机可能有所不同。有人为了结识朋友,有人想要丰富履历,有人为了追求荣誉……但无论动机如何,我想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终极目标:为前程之路添砖加瓦,让未来走得更顺更稳。从这点出发,相比于在个人简历上增添几行描述,更重要的应是内在实力的提升。要真正锤炼综合素质和本领,我认为有两个关键点:

1. 从任务思维转为平台思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工作中秉持的理念从根本上决定了工作的质量。有时,我也曾把工作当成任务,心里有所抗拒,总认为事情太多,不免心生不满。然而当学年结束,将要进行个人述职时,我悉数罗列这一学年来自己参与的学生工作,一股自豪与成就感油然而生。工作总结上的饱满的经历告诉我,这一年自己并没有虚度时光。我逐渐明白,应该将每一次工作当作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珍惜每一次工作机会,展示实力,发现不足,总结教训,提升自我素质。研究生涯一晃而过,这些机会宝贵而难得,我们需要且行且珍惜。

2. 善于复盘总结

过去一年的工作中,有时我会发现,前辈们留下的工作文件有时无法为我们在具体执行中遇到的细节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当我们的工作完成以后,如果没有及时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复盘总结,留下记录,下一届的骨干们再次面临相似难题时,我们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也无法为他们提供帮助。对自己而言,每完成一次任务后,及时复盘总结,找出问题和不足,并在下次工作中避免同样的错误,也是提升自己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完成每次工作后,及时复盘总结,找寻宏观问题和细节不足,并加以警醒和沉淀,在下次工作中才能有意识地规避同样的错误。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形成良性的螺旋式上升效应:完成一次工作有一次的提高。这种提高又是对自身一种正向回馈,从而在潜意识里勉励自己继续精进。否则,就是问题错误次次有,忙碌大半年,能力仍然在原地打转。不仅自己做工作觉得无趣,指导老师的耐心也磨耗殆尽。相比之下,那些认真总结,反思问题的人,才是获得进步最多的人。

接着,我问自己:能不能让学院安心放心?

作为学生骨干,我们手头上的工作既是学院对我们的检验,也是他们对我们信任的体现。当我们收到工作任务,能让老师们安心等待结果,是我们踏实靠谱的体现。我想,要让学院的老师们在布置任务后能够安心等待结果,我们必须做到两个基本点:

1. 工作要有闭环

每项工作都要有始有终,避免中途失联或信息不透明。预先将工作分为若干阶段,明确关键事件和时间节点,及时主动向老师反馈动态,这样学院老师心里有数,也能更好地支持我们的工作。

当老师向我们问起:某某项工作怎么样了?也许意味着我们在工作中,及时主动反馈跟进这一点做的仍有不足。

2. 主动推着老师走

辅导员老师的工作繁杂琐碎,难免有时忽略或延误一些事项。面对自己的工作,我们应该主动站出来,把工作放在心上,带着想法咨询老师,提醒推进工作。这不仅能让老师更好地理顺工作安排,也能让我们自己在工作中更好地成长。

让学院安心放心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工作是否踏实用心。踏实用心不是耍嘴皮子,而体现在平时工作上的点点滴滴。敷衍工作的本质就是敷衍自己。我们工作的推进是主动还是被动,不仅会对工作结果产生影响,也会给身边的共事者留下不同的印象。成为一名踏实工作的人,会是我们未来工作生活中的闪亮标签。

最后,我问自己,会不会留下自己的身影?

学生工作是一场接力棒式的奔跑,承载着一届又一届的传承。我们加入学生组织,是由同学们一票一票选出、得到上一届师兄师姐、指导老师的认可与信任的。在一学年的工作中,我们将前人打下来的江山和基础巩固好传承好,不负使命完成任务。如今,我们也要将接力棒转交给下一届同学们。结束了一学年的工作后,我也开始思考,如何在传承前人基础的同时,谋划新的突破点,从而在组织里留下自己的痕迹和身影。

在工作中,一旦打开新的突破点,这就能成为自己的工作业绩和亮点,同时也能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工作认同感和成就感。这种创新不仅是对前人的致敬,更是对自己的挑战。我们任职期间的新成果也会经我们之手,传递给下一届、下下一届。后来的师弟师妹,谈及优良的工作传统和品牌,其中也有我们的痕迹。反之,如果我们的工作仅仅在自己手中原封不动地空转一年,临近换届交接之际,回首往事,难免感到空虚乏味,无法形成团队工作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最终沦为组织内的无名之辈。

要知道,工作创新是一种自我设台阶的困难模式,更是一种自我挑战。正如刚刚当选中科院院士的颜宁,她并未停滞不前,而是不断挑战难度更大的研究课题。她为什么偏爱“困难模式”?

用她自己的话说:“能爬珠穆朗玛,干嘛还要爬那些小山?

跋涉,无人敢行的路。去摘,遥不可及的星。从未停止生长的人,又翻过了一座山。

说在最后

回顾这些思考,我明白,人生是一场持续寻找和探索的旅程。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在追寻的过程中,必然要付出很多。苦并不是要回避的东西,“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大学阶段的发展质量决定了未来职场的状态。在大学里,我们有很多试错的机会,而一旦踏入社会,我们会发现社会没有那么宽容,也没有一而再、再而三的机会。在校园的学生工作中,我们不妨先把一件事情做透,做到领域里的最佳状态,然后再来判断自己到底爱不爱它,是否真正适合去做这件事。

大学从不轻松,苦的过程是所有有志者都不可回避的。作为青年学生,我愿意付出努力,即使面对苦与累,也不轻言退缩。大学阶段的发展质量,将直接影响未来的职场状态。在这段宝贵的时光里,我决心不再逃避困难,而是积极面对每一个挑战,力求在学生活动中磨炼自己,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

 

 

  优秀奖获奖作品 


  《小城故事·遵义红年》

作者:王帆

指导老师:张亚鹏

作品简介:《小城故事·遵义红年》精选八帧,捕捉遵义过年风情。遵义会议会址庄严肃穆,映照红色记忆;老城区张灯结彩,年味四溢。律师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免费赠春联,传递温情与祝福。古街巷陌,风貌依旧,岁月静好中洋溢着新春的喜悦与希望。

(附:作品展示)

 

 

 

 

 

 

 

 

 

 

 

 

 

 

 

  《海珠为“珈”——青樱计划广州海珠实践队纪实》

作者:付悦

指导老师:陈盼盼

作品简介:该视频记录了武汉大学青樱计划广州海珠实践队在2024年7月暑期前往广州市海珠区各个机关单位、企业实习实践的历程。包括法学院付悦同学在内的来自各学院的10位同学,在海珠区各单位进行实践的同时,也充分了解了广州市的历史文化之美、生态建设之美、未来科技之美。海珠,古海岸遗风与现代经济共融,是人才与城市发展的沃土。在海珠,她们体验海珠区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了解广州生态、科技,参与文化交流,与港澳学子携手共绘湾区蓝图。实习期满,同学们将带着理想与创新精神,继续奋进,期待与海珠共创辉煌。

 

视频作品

 

 

  《武大瞬间》

作者:孟子涵

指导老师:陈盼盼

作品简介:此系列作品摄于秋季的武大,捕捉了校园几处静谧之美。在樱园,拱形门洞雕花细腻大气,站在阶梯远望,棕灰色砖石与远处山丘共同映衬出秋色的金黄。在工学部,满树金与地面落叶交相辉映,街道宁静而和谐,共同绘就了武大秋日的风情画卷。

  (附:作品展示)

 

 

法学院始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搭建多样的高质量活动平台、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践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学院文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此次在研究生网络文化节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也是法学院人才培养成果的又一次生动体现。

未来,法学院将继续秉持优良传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弘扬正能量,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与服务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素养和社会担当的新时代法学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武大青春力量。



审核:郭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