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6日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研究员做客我院第71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论坛”,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分析”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俊萍教授主持。副院长罗永宽教授、宋俭教授以及相关专业的师生代表聆听了此次报告。
报告会由主题阐述与自由交流两个阶段组成。在主题阐述阶段,武力研究员重点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发展水平达到农业文明的高峰。二是改革开放前后30年在产业结构方面的关系。三是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升级。
武力研究员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建立在传统农业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封建社会。中国人在有限的耕地里,创造出来的产品养活了将近4亿人口,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即皇权下的三权分立、高度大一统的郡县制以及科举制度等。在意识形态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达到了封建文化的顶峰。鸦片战争的爆发以及它给中国带来的后果,实际上是中国传统高度发展的农业文明和西方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突的结果。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文明,但也显示出其种种弊端。怎样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摆脱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这个问题摆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面前。就在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为解决改造中国与使中国迅速富强起来提供了借鉴,这主要是要有一个强大有力的组织领导,即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以及坚定理想信念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另外,苏俄的发展模式使人们看到了一条超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这条道路具有可操作性,能迅速为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扫清障碍。
武力研究员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和独立工业体系的形成为改革开放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国家安全问题,二是发展经济的资本从哪里来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非常迫切。关于国家安全问题,武力研究员指出,当时的中国面临着严重国家安全问题,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同时新中国建立的大一统国家和传统上的中国不一样,处在一个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时代,西方敌对状态的前提下,国家的统一面临许多外来因素的干扰。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处于低水平,没有强大的工业支持国防的发展,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只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中国要工业化,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解决发展资本从哪里来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资本不可能来源于外部。因此,中国只能把工厂、企业创造的利润,农业创造的剩余集中到国家手里,集中进行工业化,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经过30 年的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到70 年代末,中国基本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和比较先进的国防工业体系,既保障了国家的安全,也为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武力研究员在谈到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时指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并进入工业化后期,也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了全球经济。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主要是靠发展对外贸易的方式不能很好地化解国内过剩产能,国内经济发展又面临的环境、资源以及人口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武力研究员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认为中国产业结构在升级过程中,要面临资本沉默、职工下岗以及政府财政收入、GDP等数目下降问题。另外,经济发展“脱实向虚”的倾向,在短期内能够缓解地方债务、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以及减轻去产能的压力。这些都给产业结构升级带来困难。武力研究员指出,问题虽然存在,但是我们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态度也不必悲观。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韧性比较强,回旋余地较大;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强大而有力的执政党;中国人具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等等。武力研究员强调,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其他环节的配合。对于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其主要的需求应该来自于国家内部。
在自由提问阶段,武力研究员就产业结构升级与跨越“中等收入陷进”的关系、人民公社与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马克思主义生态农业思想、农业产业结构怎样优化、产业结构转型中公平与效率之间关系以及国企改革等问题与师生进行了交流。
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丁俊萍教授在总结时指出,武力研究员的报告从农耕文明讲到近代发展,从革命战争讲到建设改革,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宏大的主题。报告既有历史的考察,又有理论的探讨与现实问题的回应。这些对于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问题具有启迪作用。最后,她对武力研究员的精彩报告表示了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