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学

首页  >  院系风采  >  社学  >  正文

【马院】“中国话语与话语中国”论坛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6-10-10 00:00   点击数:

由学院陈曙光教授组织发起的“中国话语与话语中国”论坛于9月23日在学校珞珈山庄六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和人民出版社的40多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出席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学院副院长罗永宽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教授、学院院长佘双好教授分别代表学校和学院致欢迎词,表达了对各位专家学者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认为讨论主题具有重要研讨价值,预祝论坛圆满成功。学院党委书记谭玉敏全程参加论坛。陈曙光教授就论坛主旨做了简要介绍,正式拉开了论坛主题的序幕。

人民出版社刘仲翔编审主持了上半场的讨论。北京大学郭建宁教授以“文化自信与中国话语”为题,首先强调话语体系的问题说到底还是话语主体性与理论原创性的问题,以此为据,进一步分析说明必须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是不可分割的辨证关系,话语建构说到底在于依靠人。中国人民大学秦宣教授以”思想创新是话语创新的前提”为题,着重指出思想创新之于话语创新的重要性,进而从学者自身、学术体制、社会风气、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关系四个方面,剖析了中国学术缺少思想创新、话语创新的原因。中山大学钟明华教授认为学术话语是中国话语的主体,而学术话语以理论自觉为要,他主要从学术话语之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理论志趣、路径三个方面做了主题发言。湖北大学杨鲜兰教授以”马克思主义学风与中国话语建构”为题,指出不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如缺乏文化自信、责任感,远离实际等制约着中国话语的建构,同时具体到晦涩难懂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对中国话语建构的制约。湖北大学江畅教授以”中国话语与中国话语权之辨析”为题,指出学术界在中国话语与中国话语权两个问题上往往区分不清,有中国话语,不等于有中国话语权,中国话语没有话语权的根本原因在于理论不够彻底,在于还没有得到实践充分的证明。

武汉大学陈曙光教授主持了下半场的讨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臧峰宇以”加强中国话语对外传播的文化路径”为题,指出加强中国话语对外传播,应当确立中国文化的制高点,加强文化对话,丰富对外传媒的文化内涵,加强文化场馆的话语传播功能等。武汉大学李佃来教授以”构建中国话语的前提性反思”为题,着重从哲学的角度对建构中国话语的前提进行了反思,指出形成对前提性“实体”的认识,才能建构中国话语,即必须从人类社会这一更高的历史位阶,而非从原子化的“实体”主导的市民社会对中国市场经济进行认识。武汉大学袁银传教授以”话语优势与文化自信”为题,指出中国现有三类话语范式:新儒学话语、新自由主义话语、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问题是前现代、现代、后现代问题共在的。面对这种复杂格局,话语建构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讲中国话、马克思主义话语。武汉大学赵士发教授看重形成方法论上的自觉,以”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为题,总结了毛泽东话语创造对建构中国话语的三点启示:注重历史语境的变化;关注话语主体的建设;善于占据历史逻辑和道义逻辑的制高点。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以”中国话语的价值意蕴”为题,首先明确了话语、话语权、话语主导权的表征与本质,指出当代建构中国话语的必要性是历史性和现实性变迁凸现出来的,话语体系的建构必然与社会体系的建构相统一,中国发展模式的困惑决定着中国话语的困惑。中国话语要占据主导权,面临着如何首先在国内占据主导权,如何面向国外展示自身的话语以及在国内建构的资源从何而来等难题。

最后,陈曙光教授对本届论坛做了总结,认为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主题很集中,视野很宏大,思维很开阔,思考很深入,不仅回答了很多既有的旧问题,而且提出了更重要的新问题,对推进进一步研究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