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得‘有意思’才会‘有听头’”,武汉大学思政课试点班级学生代表座谈会上的呼声,引起了我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组的高度关注和重视。3月10日,课程组教师结合本学期前两周课堂教学实际和具体教学内容,针对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围绕打造“马原4.0”课程,畅谈如何“讲好故事”,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有听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陈曙光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哲学”部分,不能讲成纯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他指出,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哲学”部分,要避免学院化、庸俗化、常识化的倾向,如不能过多地把哲学界“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等争论引入课程内容,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和逻辑性,避免碎片化,形成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理解。孙来斌教授指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逻辑起点,区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哲学部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和方法,彰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
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推动互动式教学改革?有教师认为,要重点研究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自主得出结论,更好地理解理论。陈曙光教授现场演示以“马王政争”讲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课堂教学实例,分享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相关材料的基础上,针对“马英九深厚的法律背景和在自己最谙熟的法律问题上最终彻底失败”的问题展开讨论,最终让学生得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应该是“一切从全部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局部的法律问题出发”的结论,使学生在参与中更好地理解理论。
“低头族”在课堂上“被手机控”怎么办?有教师提出能不能利用手机等工具,把查阅教学实例的小资料交给课堂上的学生,这一“奇招”引起了热烈讨论,不少教师表示要“敢想敢试”,只要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点子”都要试。冉苒教授总结自己初上讲台的经历,指出课堂讲授要保证用词的准确性,学会合理运用素材,尤其要注意在互听课中吸收知名专家的精彩素材和语言,直接转化成自己课堂教学的语言。张乾元教授指出,要注意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注重选取学生知识背景相关的教学实例,因材施教,学生“听得懂”才能“有兴趣”,才会感觉“有听头”。
教师们还具体讨论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情怀的培养、科学知识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的提升等问题,一致认为要处理好“教无定规”和“教有常规”的关系,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贴近学生,凸显原理课程的亲和力;赋予理论,凸显原理课程的解释力;讲好故事,凸显原理课程的感染力;把握政治,凸显原理课程的牵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