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学

首页  >  院系风采  >  社学  >  正文

【马院】携手共建理论“新”课堂——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专家来学院交流考察

发布时间:2018-05-16 22:52   点击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材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历程?新版教材的修订有哪些特点?如何开发、利用好思政慕课?新时代如何上好思政课?……511日上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专家来学院就这些问题进行座谈交流和实地考察。中心常务副主任、2018年版“基础”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中心宋友文副教授以及相关技术支持人员共9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座谈会由学院副院长杨威教授主持,院长佘双好教授致欢迎辞。王易教授就“基础课新版教材(思想道德修养部分)修订及解读为题,为学院“基础”课教研中心全体教师作了专题辅导报告。

X_副本_副本_副本.jpg

贯彻新思想 讲好“基础”课

历时11年,8轮修订,3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础”课教材编写紧跟党理论创新的步伐。作为八版教材的修订者、亲历者、见证者,王易同学院“基础”课教研中心全体教师分享了十余年来的宝贵经验,并围绕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2018版新修订教材作了简要介绍。

王易回顾了“基础”课教材八次修订的历史过程。2007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和政府各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不断因事而化、因势而进、因时而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的勃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中国精神的最新阐释……随着一次次的修订,“基础”课教材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完善。

王易重点介绍了2018版“基础”课教材内容修订情况。2018年版“基础”课教材,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任务,明确了我们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新版教材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相关论述置于标题或段首,并着重增加了知识性、原理性的阐发。王易指出,要讲好用好新教材,必须突出“深耕教材、创新内容、讲清理论、投入情感”等四个基本要求。

网络好帮手 育人新渠道

座谈会下半场,王易介绍了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基本情况及中心正着力打造的五大平台。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教学平台已建成,正在逐步向外推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平台、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仍在探索建设中。

学院陈世锋、李华、万军杰、金筱萍等教师,围绕着慕课产品的生产过程、教学利用、使用心得等问题,进行了介绍和交流。老师们认为,从正式开讲前的试录,到正式登上慕课的讲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小白鼠”,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需要反复练习,并在镜头前拿捏到位。此外,如何构建内容体系尤为重要,既要遵循教材规定的课程大纲,又要能够在短时间内用口语化的表达阐释到位,还要配合线下实体课堂的讲授。在慕课的形式逐渐被教师及学生接受之后,教师既要做好加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慕课,又要做好减法,尽量减轻师生的课程压力,不断探索适合不同课程、不同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院实验中心主任陈训威通过“场景、赋能、互联网激励”等三个关键词,讲述了他作为制作人员的幕后故事。

座谈会中,双方教师还就思政课教材内容、课程时间分配、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互动交流。此次活动,既加强了双方在思政慕课建设和教学技术方面的合作交流,又是新教材使用之前的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加深了教师对新教材内容修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