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首页  >  院系风采  >  理学  >  正文

【资环】第十九届学术科技节·活动回顾 | “聚焦新质生产力,赋注发展新动能”第六届全国高校研究生跨学科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12-13 16:33   点击数:


2024年12月7日,第六届全国高校研究生跨学科学术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结合时代背景、关注发展需求,融合我校能源材料、国土资源、城乡建设、测绘遥感、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电气及自动化等几大学科群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从创新智汇、协调智享、生态智绿、城乡互融等多角度探讨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质生产力促进国家高质量发展工作,以聚焦新质生产力,赋注发展新动能为主题,收到了全国各高校优秀硕博研究生踊跃投稿,也得到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12月7日下午14:30,论坛准时召开。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成海容老师、吴东星老师、王海军老师、曹丽琴老师以及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韩震宇老师作为点评嘉宾出席了此次论坛,同时参会的还有各大高校的硕博研究生。

分会场一 生态智绿

数字引擎减污降碳,科技助力护蓝增绿

本分会场邀请了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成海容教授及实验技术人员吴东星老师作为点评专家,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五位嘉宾就当前热点问题做了精彩报告。

首先,来自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邢俊涛同学带来了题目为聚酰胺纳滤膜水力阻力分布:聚酰胺膜,基膜和二者之间的贴合阻力的报告。邢俊涛同学受阻力串联模型启发,将聚酰胺纳滤膜的总水力阻力分解为聚酰胺膜阻力、基膜阻力和二者之间的贴合阻力,定量揭示了聚酰胺纳滤膜水力阻力的分布,为后续开发高渗透性纳滤膜提供宝贵的见解与理论指导。

 

邢俊涛同学汇报)

来自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黄争辉同学为我们带来了题为生物质电化学高附加值转化的学术报告。黄争辉同学针对木质素电催化解聚过程中酚类物质易发生过度氧化的难题,率先开发了催化木质素解聚的一体池对电解体系,实现了C-O键的选择性断裂和高附加值三芳胺衍生物的高效合成。该研究在为木质素电催化定向转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的同时,助力我国生物质资源化和高值利用迈向更宽、更高、更深的维度。

 

黄争辉同学汇报)

来自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李涛同学为我们带来了题为稻壳生物炭对镉铅的竞争吸附特性与机制量化的报告。李涛同学以稻壳为原料,在700℃条件下制备得到稻壳生物炭RHB700,研究稻壳生物炭在单金属和双金属体系条件下对镉(Cd)和铅(Pb)的吸附特性,揭示了稻壳生物炭对CdPb的吸附机制主要包括矿物沉淀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官能团络合作用以及其他吸附机制。在竞争条件下,离子交换作用的贡献率有所增加,而其他吸附机制的贡献率有所下降。

 

李涛同学汇报)

来自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刘杰同学在东部湖区选取太湖、洪泽湖和骆马湖作为典型湖泊进行多年期逐月采样,比较同一气候背景下浮游植物群落变化规律及驱动因子的差异,基于连续型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太湖Chla模型,模拟了不同气候背景和营养盐下的太湖Chla浓度,动态评估不同气候背景下的营养盐控制目标。

 

刘杰同学汇报)

来自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邸文皓同学针对信息化时代的能源挑战,聚焦于高效能数据存储技术,通过研究具有优异磁光特性的YIG材料,采用液相外延法制备出大面积、高质量的YIG薄膜,并创新性地Co掺杂优化其磁性能。研究不仅提升数据存储效率,还深入探索薄膜结晶质量与磁性能,为超快激光研究奠定基础,体现跨学科融合。成果在光磁存储等领域具有潜力,为数据存储能源问题提供新思路。

 

邸文皓同学汇报)

成海容老师和吴东星老师充分肯定了各位嘉宾在学术研究领域的进取与探索精神,并对每位同学汇报中的不足提出针对性建议,与会同学也与报告嘉宾就研究主题和方法等进行深入交流,同学们获益匪浅。

 

分会场二 协调智享

汇聚学科新智力,协同促进谋发展

本分会场邀请了来自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王海军教授、曹丽琴副教授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韩震宇老师作为点评专家来自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六位汇报嘉宾就自己的研究方向分别作了精彩报告。

首先是来自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杨冉茂同学,她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镇域活力的研究缺失、评价指标体系、空间尺度与研究范围以及方法与模型等方面开展了中国镇域活力评价及其区域差异格局分析。报告指出,目前国内对镇域活力的探索较为薄弱,没有形成统一的内涵体系,且对交通因素的考量较为欠缺。

 

杨冉茂同学汇报)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刘泽瑾同学探讨了我国西北地区极端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的影响。中国作为受全球变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温上升速率远高于全球同期平均水平。研究对西北地区极端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复合阶段事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

 

刘泽瑾同学汇报)

来自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冯新航同学指出,深度学习在应对铀资源高光谱蚀变矿物填图这一复杂任务上存在样本构建效率低、泛化能力不足等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了一套综合光伏特征、改进VIP的网络训练的半自动化样本构建方法。实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模型在精度上有所提高,表明该方法可以替代人工进行样本制作。

 

冯新航同学汇报)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金雨洁同学研究评估了大食物观对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大食物观的重要性以及食物需求与土地利用的密切关系,金雨洁同学由此出发,采用了模型模拟评估出2030年全国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从而根据碳排放系数法和清单法模拟出全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结果。

 

金雨洁同学汇报)

来自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易则宇同学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研究结合了多情景模拟和多尺度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如何影响生态系统服务,通过引入多尺度的分析框架以及多情景预测方法,弥补了传统研究尺度效应和未来情景研究的不足,为生态系统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易则宇同学汇报)

同样来自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石家豪同学在报告中指出,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挑战,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力争在2030年前将我国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江苏省的建设用地及其承载的重点工业企业是碳排放的重点,研究通过建设用地排放强度的控制来倒逼工业期的碳减排,从而促进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石家豪同学汇报)

嘉宾报告后,点评专家对位嘉宾的研究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同与会嘉宾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针对同学们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意见。活动最后,在场同学积极互动交流,与报告嘉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就研究框架、指标选取和数据成果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问题,报告嘉宾均耐心解答与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活跃。

 

分会场二活动现场)

聚焦新质生产力,赋注发展新动能第六届全国高校研究生跨学科学术论坛为2024年武汉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学术科技节精品项目。此次活动吸引了相关专业领域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我院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创新活动主题,完善活动流程,努力搭建一个紧跟时事热点,聚焦国家发展的高起点、多领域学术交流平台。

 

分会场一合照)

 

分会场二合照)

 

文本:王革惠 李程

供图:胡志凌 彭骏旻

审核:王志恒 李明琪 高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