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之际,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开展“携手共建、助力重振”活动,以参观华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契机,以期通过产业链参观、成品展示、成果发展等多重视角,了解乡村振兴发展现状、探索由此带来的生活质量转变及经济社会变化。2021年7月21日,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赴湖北省潜江市进行调研实践。
一、访红色文化。2021年7月21日下午前往潜江市博物馆进行红色文化的学习教育。在潜江市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许多革命先烈战斗过的痕迹,包括熊口镇红军街等红色阵地。中共一大代表、武汉大学校友--李汉俊,潜江袁桥人,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指导武汉成立了湖北首个共产主义小组,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二、企业参观与座谈会。2021年7月22日上午实践队赴华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交流互助。在参观时,办公室主任刘时旋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小龙虾系列、鱼制品系列、甲壳素衍生制品等主要产品,并讲解了工作车间的运行流程以及产业近况。
随后进行了座谈会。刘时旋主任首先介绍了“华山模式”,即实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三权分置、土地流转、农民参与、互利共赢”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党组织建设方面,刘主任希望通过开展组织互建、党员互动、活动互联,能更好地把双方的党员组织起来、人才凝聚起来、职工动员起来,促进组织力提升;在科研合作方面,通过转化科技成果、联合培养人才、合力攻关技术等方式,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学院师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深化产学研合作。座谈会气氛活跃,实践队员们认真好学,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
三、基地考察。22日下午,在黄主任的带领下,实践队来到熊口镇赵垴村虾稻共作专业合作社的基地进行考察。黄主任讲解了虾稻共作的原理,农田的规划以及合作社农户们的工作生活。合作社停放的多辆劳作车是公司购买并无偿提供给农户使用,展现了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三者互惠互利的友好合作关系。在考察中,实践队也了解到熊口镇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好态势。
四、实践感想:
曹诗翊(资环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此次潜江华山调研之行收获颇丰,参观了现场的虾稻共建试验田,我对于虾稻共建模式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企业主导,农民参与,养虾之余还可以种植大米,卖大米的收入可以用于提供养虾的各项支出,这种一劳多得的模式保证了虾稻试验田的持续运转,改善人民的生活,真真是互惠互利!
刘惠(资环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在此次调研中,我们首先观摩了潜江市博物馆,感受了武汉大学校友、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启蒙者及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汉俊同志当年探索新中国救亡图存之路而英雄就义的伟大事迹,作为后辈的我们在如今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下,更应该居安思危,承担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随后我们与当地优秀企业华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深入交流,华山科技公司结合当地龙虾养殖特色,将龙虾养殖、加工生产、外包销售整合为一体,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潜江“龙虾之乡”的知名度。此外,华山公司与我院联手合作,开办了湖北省甲壳素研究中心,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为项目落地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与平台。乡村重振工作任重而道远,通过这次实地调研,我认识到了科研成果与产品生产之间的鸿沟,探索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将为潜江地区的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黄京(资环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在此次潜江调研交流中,我们参观了潜江市博物馆,了解了潜江历史发展,瞻仰了潜江籍校友李汉俊先辈的英勇事迹。次日,参观了华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了解了该公司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的一系列促进当地龙虾经济发展的措施,包括“华山模式”、“虾稻经济”等。经过此次的交流学习,作为一名研究生预备党员,我意识到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不仅应该聚焦前沿发展,同时,也需要注重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完成产业的重建复苏。
刘方恬(资环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本次前往潜江真的是令我印象深刻:肥硕鲜美的小龙虾、天蓝地绿的油画般的风景、朴实热情又健谈的潜江人民、忙碌高效的生产线工人……潜江人民用双手创造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政府牵头搞资本下乡,将企业与农民联合起来,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也又一次体现出政府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乡村振兴,前景大好。
胡慧(资环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在本次的调研实践中,潜江市博物馆参观让我了解潜江的历史发展,例如油田、曹禺戏剧、油纸伞等,红色文化的学习使我为党和人民服务的信念更加坚定。与企业的交流让我认识到市场经营的艰难,如何将科研成果落到实处,成为真正为人们提供帮助的产品更是重点。在基地考察中,我体会到了扎根基层、走进生产一线的必要,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脚踏实地的。
文字:胡慧、曹诗翊、刘惠、黄京、刘方恬
供图:胡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