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生院士来我院讲座
4月21日下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陈和生院士应物理学院之邀,为我院学子带来了一场名为“面向21世纪的粒子物理学——探索物质微观结构与宇观结构之谜”的讲座。陈院士长期从事粒子物理实验研究,1995年-1997年主持阿尔法磁谱仪大型永磁体和主结构系统研制。“阿尔法磁谱仪永磁体和主结构系统”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个大型永磁体于1998年6月搭乘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进行了首次飞行,成为人类送入宇宙的第一个大型磁体,并于2011年5月被送到国际空间站长期运行。现担任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设施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和工程经理部经理。讲座中,陈院士从物理学的三次变革出发生动详细地介绍了21世纪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并鼓励在座学子拓宽视角,踏实求学,积极探索物质结构之谜发现物理之美。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同学们吸收着知识的养分,徜徉在奇妙的微观世界中,乐此不疲。
谈到粒子物理的热点,陈和生院士尤为感触。他强调,到目前为止我们只了解了宇宙的4%,相对于其真面目只是冰山一角,而其余23%的暗物质和73%的暗能量仍以其神秘之态存在着。这就激发了无数科研爱好者揭开宇宙面纱的好奇心,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从宇宙射线红移等现象发现宇宙膨胀到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希格斯玻色子的获取,无不展示着物理世界的魅力。
介绍完粒子物理的美好前景,陈和生院士又向我们介绍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北京谱仪获得的许多重要成果。最近发现了Zc(3900)粒子,可能是4个夸克组成的一种新类型的粒子。中微子实验的一系列重大成果预示着粒子物理的新突破。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精确测量了中微子混合参数θ13,对未来的中微子物理实验具有重大意义。粒子物理在研究宇观的天体物理过程和宇宙的起源及进化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天文观察到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在标准模型的理论框架内无法解释。研究物质最微观结构的粒子物理与研究物质最宇观结构的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相互交叉和融合,形成了新的交叉学科——粒子天体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研究努力探索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现象和新物理,处在重大历史性突破的前夜。
听完陈和生院士的报告后,大家都获益匪浅。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就如何从宇宙射线的变化发现宇宙在膨胀以及既然我们对暗物质了解甚少那么它在宇宙中所占的比列是如何测量出来的等问题向陈院士咨询,陈院士很耐心的一一解答。最后通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对在座各位的殷殷期盼,希望各位会是开创新领域的创始人。
讲座在掌声中落下帷幕。
物理学院研究生会宣传部 韩婴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