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首页  >  院系风采  >  工学  >  正文

城设学院举行2018年首场博士论坛

发布时间:2018-06-13 16:02   点击数: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院2018年首场博士论坛于日前举行,博士刘凌波、黄俊、刘思捷、姚文萃、李文姝、刘莉文、罗超、齐君、郝娉婷先后在论坛上做专场报告。学院分管研究生工作的沈有先副书记、黄经南副院长,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相关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论坛。学院前院长现兼职教授、美国奥斯汀大学张明教授作为点评嘉宾全程参加。

论坛上,刘凌波博士首先以《基于熵理论的城市空间结构定量化研究》为题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他从大数据分析入手,客观分析目前在城市定量化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指出熵理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运用熵理论的研究成果,探讨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定量化研究中城市边界的不确定性问题。该研究首先基于最大熵原理提出阈值熵模型,以构建距离序列阈值分析的方法,以分布间距具有不确定性的服务型兴趣点(POI)数据为基础,以阈值熵方法提取其服务区,并以此刻画武汉市城市边界。阈值熵模型为城市建成区的划定提出了基于阈值不确定性的应对方法。

















      黄俊博士以《中国古代环境思想影响下的都城空间形态研究》为题做报告。她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将研究范围限定为中国古代环境思想对都城空间形态的影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基本认知,梳理了中国古代环境思想的理论体系,深入剖析在其影响下环境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进而对古代都城各物质空间要素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最终为当前城市规划提供启示。

刘思捷博士以《营造法式》为题分享了她的成果。《营造法式》是北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海行全国的一部建筑法规,作者为李诫。它由政府制定和颁发,旨在完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营造法式》是宋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本论文立足于当代,着眼于历史,运用文理工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方法,试图从建筑文化这一视野,对《营造法式》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制度文化内涵和审美文化内涵进行深入阐发。本文从五章对《营造法式》的建筑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与阐述,包括礼法制度文化、质量管理制度文化、技术文化、宗教文化及审美文化。

姚文萃博士借鉴“城市人”理论的“物(matter)和形(form)”思想,将 “流空间”形态概念由 “物”寻“形”,重新解析为“生产性城市人”(企业)和“生活性城市人”(人)两类。“城市人”为追求不同的空间接触机会而在空间上表现为不同的区位决策,其理性选择过程及结果导致了彼此之间产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要素流动的“流网络”、“流空间”及其一体化影响,并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城市竞争力研究提出的城市“自存度”三级影响因子指标体系,分析各个城市的“自存性”和“共存性”,通过SPSS中的pearson、spearman相关性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中的逐步筛选模型,分析影响武汉城市圈空间一体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进而提出都市圈空间一体化优化策略。

李文姝博士对她的《基于众包模式的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分享介绍:该研究从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组织方和参与方两个视角,构建了基于政府主导视角“自上而下”的城乡规划公众参与众包机制和基于公众个体视角“自下而上”的城乡规划众包参与行为选择理论模型;并选取武汉市和神农架林区进行了大城市和小城镇两个区位尺度的案例研究。

刘莉文博士以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两个时间节点+三个空间尺度”的实证研究框架,即2006年高铁开通前、2014年高铁开通后,全国、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城市圈三个空间尺度,研究高铁对城市群空间发展的影响,探讨不同尺度的空间发展建议和策略,给同学们分享了她的独到研究视角和成果。

罗超博士的报告以英国空间规划体系的演进为例,揭示了其府际关系、政企关系、政社关系的发展变革,阐明了空间规划从政府工具到空间治理制度的“非线性”变迁过程。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对我国“多规合一”改革的路径判断与制度反思。

齐君博士以《宋代园林变革论》为题,指出“变革”是中国园林历史在宋代所表现出来的一大时代特征,具备着将园林推向成熟与完备的无可取代的历史意义。通过对宋代园林在造园背景、地域分布、园林类型、构园技艺、审美趣味五大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可以发现,宋代园林的变革促成了中国园林集文化精粹于一身的独特魅力,其不啻造就了两宋个性鲜明的园林形态,更为后世园林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明清园林为我们留下的中国园林印象正是站在宋时所奠定的基调下继续演化而来。

郝娉婷博士以《洛阳名园记园林美学研究》为题对北宋洛阳园林做了深入分析与研究,她从审美客体入手,落脚到审美主体,涉及园林的要素审美,园林的观景模式以及园林中的审美生活。文章提出了中国古代园林审美的两种经典模式:燕息和嬉游,具有一定的首创价值。最后,文章还对书中的园林作了详细考证,提出一些可供探讨的问题

报告结束后,张明教授的精彩点评将论坛推向高潮。他谈到,本次论坛,从上午九点开始直到下午三点结束,午餐时间都没有间歇,这次高强度、高起点、多领域、宽范畴、深层次的学术交流报告,精彩得让他忘掉倒时差的疲累,同学们丰富的学术成果让他深受教益,并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此次博士论坛的举办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为研究生们搭建了多学科交融的学术研究平台,为深化研究生对相关领域知识的理解,提高学术意识,开阔学术视野,培养学术素养,增强学术功底创造了条件;为提升校园文化品质,营造敢于探索创新的学术氛围,提高学院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供了契机。最后张明教授分享了自己在美国MIT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鼓励同学们坚持理想,克服“独上高楼”的孤独,收获“灯火阑珊”的快乐。

随后黄经南副院长也分享了自己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勉励同学们聚焦学术、克服困难、坚持耐心一定会取得成功。表示学院会尽最大努力为同学们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氛围,做好服务工作。最后沈有先副书记做论坛总结,感谢老师同学们的认真积极参与,将此次论坛真正地办成了一场学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