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满足广大学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学术生态、激发科创活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党支部联合哲学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举办了研究生论文写作技巧指导讲座第二讲。本次讲座于4月7日晚在振华楼B214成功举办,继上一讲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哲学史论文写作的范例,主讲人何萍老师此次以罗莎· 卢森堡的博士论文《波兰的工业发展》为范本,向同学们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学术论文写作的相关规范和技巧。

主讲人简介:何萍,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罗莎·卢森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列宁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出版著作20余部,在海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多项,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及教育部、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作为系列讲座,何萍老师悉心设计了过渡内容,以马克思与卢森堡博士论文写作背景的差异为引,指出卢森堡的博士论文写作背景具备以下三大特点: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份、身处19世纪世界历史进程的变化中,以及马恩提出波兰独立的理论前提。因此与马克思博士论文是为解决自己的哲学探索问题不同,卢森堡的论文极具时代感和现实感,是为解决波兰无产阶级革命问题而撰写的具有现实实践价值的博士论文。

介绍完卢森堡独特的写作背景后,何萍老师再次从论文选题、资料搜集和正文写作三大核心要素入手,详细分析了这篇极具现实感的博士论文。
首先在论文选题上,何萍老师指出虽然这篇论文从字面上看是经济学的论文,但卢森堡将其归为政治学类,其实是一篇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博士学位论文。因为这篇论文采用了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来解决波兰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问题,或者说卢森堡是借解决波兰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问题来表达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接着,何老师将论文的前言分解为选题背景、选题的方法论基础、选题意义三个环节,详细阐述了卢森堡选择经济问题、以俄属波兰的工业发展为经验原型,以及展开世界历史视野的缘由和意义。
其次,何萍老师指出卢森堡博士论文的资料收集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政治和经济两个领域的理论准备、多语种的文献资料收集。其中,卢森堡撰写博士论文之前撰写多篇政治和经济视角的学术论文,构成了博士论文中的重要论点;而不同语种的文献资料证明了该论文的写作难度,同时表明卢森堡不仅重视学术著作,而且还重视报刊方面的资料。此外,卢森堡非常重视统计学研究背后的本质逻辑分析,这在哲学论文中是难得一见的。何老师由此提示同学们在写作博士论文之前,搜集文献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此过程中可以根据博士论文的选题方向多整理多写作,从而形成自己的文献体系。

最后,何萍老师从论文结构入手,详细剖析了卢森堡博士论文《波兰的工业发展》的正文写作范式。何老师指出,正文由“波兰工业的历史和现状”和“俄国在波兰的经济政策”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主要从经济层面上分析和总结波兰工业形成和发展的特点;第二部分则从政治层面上分析波兰和俄国工厂主的竞争和冲突问题,旨在证明这些竞争和冲突属于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而非民族和国家的矛盾。其中,卢森堡以“波兰与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为典型案例,从波兰与俄国工业数据的经验性表现中找到其背后底层的政治经济关系和规律。何老师总结该论文的核心结论为:波兰的民族立场已在世界市场的瓜分中消解,因此波兰的独立问题不应以狭隘的民族主义为支撑,只能置于阶级立场中进行考察和实践。
在全体师生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罗莎·卢森堡敢于批判,敢当先锋的学术气质与何萍老师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传道授业一脉相承,共同彰显了不同时代的女性力量。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也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学生党员层面推动主题学习教育走向深处,以多样化的学习教育形式调动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自主性,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撰稿:欧阳语心 杨晓蓉
审核:代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