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首页  /  院系风采  /  人文  /  正文

【哲学】传承首义文化 弘扬革命精神 | 五校研究生党支部联学共建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5-05-06   阅读:


为缅怀革命先烈,厚植支部同志们的爱国精神,弘扬首义悠久的革命文化。2025年4月26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出发前往首义文化区,和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文学专业硕士生第二党支部,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党史综合党支部,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共同组织开展了以“传承首义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为主题的党支部联学共建主题党日活动。

本次活动以首义文化区的红色印记为线索,带领各位党员同志从首义公园一路走到辛亥革命纪念馆,让各位同志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峥嵘岁月的沧桑与革命先辈们的不易,通过实地研学、微党课领学、纪念碑宣誓、烈士祠献花等形式,探寻革命精神的深度内核,牢记入党的初心与使命,以革命烈士为榜样强化自身的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

 

一.烈士祠献花——缅怀革命先烈

26日下午,各支部党员同志们首站来到了首义广场的辛亥首义烈士祠,其位于武汉紫阳路北侧,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烈士祠最早是明朝初年楚王朱桢为岁时祭祀祖先而建的宫殿,在武昌首义胜利后的1911年10月9日,即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就义一月后,湖北军政府特派遣孙武,蒋翊武、蔡济民为代表,向三烈士致祭,同时,改皇殿为“辛亥首义烈士祠”,供三烈士遗像和其他牺牲的辛亥首义诸烈士灵位于内,称为享堂。初入其中,就看见一排青阶直通而上,两旁树影摇曳,“浩气长存”的牌匾彰显着久久不息的革命精神,时刻提醒着同志们不能忘记革命的峥嵘历史。昔有彭刘杨等千千万万的烈士舍生取义,为光复中华付出生命,才成就了今天中国的富强美好,我们不能把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当作理所当然,应该将革命历史的艰辛铭记于脑海之中,以艰苦卓绝的精神要求自己,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里,党员同志们了解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烈士事迹及武汉会战历史背景,庄重地瞻仰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和抗日战争武汉会战先烈的灵位,学习先烈们的生平事迹和英勇壮举。怀着对他们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党员代表们为烈士们送上了一束束鲜花,以表达纪念与感谢,纪念他们的无畏牺牲成就了今天的国泰民安,感谢他们无怨无悔的付出让革命的枪声始于首义,不止于首义。缅怀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灵,是我们新时代共产党人绝不能忽视的重要仪式,只有时刻谨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才能明白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才能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社会,才会更加努力学习工作来推动社会进步,才不会愧对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

 

二.红色遗迹寻访——加强爱国情怀

随后,同志们沿台阶而上,顺着革命先烈们的红色足迹向前走。首先看到的是首义枪声雕塑,只见一位目光坚毅的战士高举钢枪,背靠着象征胜利的“V”字背景,展露出“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历史背景上来说,是熊秉坤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之时,因营区发生意外冲突,他当机立断提前对空连发三枪,拉开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序幕。看着雕塑显露出的英勇无畏的气魄,党员同志们仿佛又被拉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感受到辛亥革命时革命先辈们面对的种种困难以及面对困难不动摇的坚定革命决心。

 

再往上走,党员同志们来到了孙中山纪念碑,学习其“天下为公”的崇高精神,其提出的“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有着深远意义。正是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革命情绪激烈,辛亥革命得以发动。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向革命先贤学习,缅怀孙中山先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历史功勋,牢记革命历史的重要意义。

 

接着,党员同志们一起来到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了解了辛亥革命伟大的历史意义,一块简单的方碑的背后是无数枪林弹雨的冲刷,象征着武昌起义的荣光。在纪念碑下,同志们融情于景,重温入党誓词。碑文无声但仿佛有一双双眼睛注视着我们,见证着同志们的誓言,在这样的目光下,同志们又一次感受到了入党誓词的深刻意义,感受到了“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真正重量,领悟了“永不叛党”的坚定决心。

 

从开始的烈士祠到首义枪声雕塑,再到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一个又一个的革命建筑仿佛是一幅缓缓拉开的革命画卷,随着同志们脚步的深入,一个愈发完整的辛亥革命纪念圈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件又一件值得深思的历史事件的展现,让各位党员同志对首义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在那个受到武装压迫的年代,革命战士们怀揣着坚定的决心与强烈的爱国精神将生死置之度外,将国家兴亡与革命事业视为自己奋斗的一切。革命的峥嵘岁月像是一本永不褪色的绘卷成为中国人民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同志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重温辛亥革命——坚定理想信念

最后,党员同志们来到了辛亥革命纪念馆,北区由已有百年历史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组成,红砖上的点点斑驳诉说着其历史的重量,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庄严肃穆,位于广场中央,面朝南,展示着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对新中国的重大意义;南区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是辛亥革命专题博物馆中展览规模最大、陈列科技含量最高、复原场景最多、参观导览系统最全的博物馆。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其有着推翻封建帝制、传播民主理念、促进社会变革、激发民族觉醒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武昌起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揭幕战役更是展露了武汉人民一往无前的英勇气质,以及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坚定决心。如果说前面的首义公园是让同志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足迹,那么这两个博物馆就是将辛亥革命的种种细节以及伟大意义,事无巨细地展现在了同志们的面前,为我们上了一节生动、具有感染力的党史学习课,让人不禁感叹革命先辈们在战略部署的周详精密、临场战斗时的不畏牺牲、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都是身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我们需要学习和领悟的地方。

 

 

浩荡英雄气,激荡天地间。知史而后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非凡奋斗史,展现出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动人画卷,支撑和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东方古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伟大崛起的人间奇迹,蕴含着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密码。党史学习永远是共产党员们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要将党史视作指导同志们解决问题的良师,视作重要的精神财富,了解革命历史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时代精神,革命前辈们将国家兴亡系于一肩的担当与决心给予了新时代党员自我革命的勇气。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着网络社会的浮躁风气,国际社会的不良影响,如何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忘记自己的入党初心,加强自己做事的决心,党史中的无数先辈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就是依靠敢于纠正自身错误的巨大魄力,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四.支部书记领学——深化理论学习

在活动过程中,为了让同学们可以深入学习相关理论,将历史故事和当今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各支部学生代表结合相应的革命建筑和历史故事,带领同志们学习了各方面的党章制度和理论材料。在首义广场上,华中农业大学的向依萌同志就“共产党员不能信教是政治纪律”为主题,指出了共产党员不能信教的重要意义,是阻断思想滑坡的重要手段,避免财迷心窍和官迷心窍的负面影响。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坚定理想信念,以唯物主义作为坚定不移的思想指导。

 

在辛亥革命纪念馆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秦越同志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主题,为各支部同学开展了一场生动的微党课教育。其以中央八项规定的内容,即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个方面展开讲解了八项规定对于广大共产党员的约束作用,深刻指出了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党员,要深刻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内涵,自觉增强学习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廉洁自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做新时代合格的研究生党员

 

“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单纯地大谈特谈相关理论会无法调动广大同志的学习积极性,简单的实地研学又可能会让同志们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要有机地将实地研学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才能让同志们感受到理论的生动性与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的指导下,积极学习相关的理论,并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不断向党中央靠近,为社会和人民积极贡献。

 

活动总结: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将继续积极探索新时代发展需要的联学共建模式,积极调动支部党员的主动性,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革命精神引领时代精神,进一步深入研学武汉当地的红色文化,深入探究首义精神的时代价值,传承并弘扬首义文化的积极意义,搭建有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多样化活动平台,加强与其他党支部的互动交流,共同培育有坚定理想、有时代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党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撰稿:王瀚晨

审稿:代丹妮